文
幸孕姐(高级母婴护理师,拥有本文版权,欢迎分享)
不得不感慨:现在的男孩越来越“精致”了,不仅性格偏“静”、脾气偏“软”、爱好偏“宅”,连穿衣打扮也追求起“花样美男”的效果。而在传统认知中,男孩不就该大大咧咧、风风火火,浑身充满“小小男子汉”的气概吗?为何这种“娘气文化”愈演愈烈呢?
3个男孩打不过1个女孩
一天,妈妈接涵涵放学,在路上就看到孩子的脸上一道抓痕。妈妈知道孩子调皮,就没有往心里去。恰好这时偶遇到了接孙子放学的邻居张奶奶,张奶奶一见面就很生气的和涵涵妈妈吐槽:“仔仔脸上被人抓了,我问他,他就是不肯说,他平时可是很乖巧的孩子。”
妈妈见状觉得这事不对啊,因为涵涵脸上也有抓痕,应该不是这么凑巧的事情,于是双方家长就怀疑是不是他们俩在学校打架了。
经不住妈妈和奶奶的责备,涵涵和仔仔这才道出实情。
原来是涵涵和仔仔在座位上玩芭比娃娃时,小女孩萱萱过来了,大放厥词的说:“芭比娃娃女孩子才可以玩。”并顺势一手夺了过去,两小伙为了抢回玩具,于是就和萱萱打起来了,可是呢?萱萱的“九阴白骨爪”一抓一个准,于是两男孩败下阵来。此时另一个小男孩豪豪为了帮好兄弟也加入了“战争”,可是还是屡战屡败,最终萱萱拿着战利品高兴的回到了座位上。
所以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是:四个孩子发生了冲突,三个男孩受伤了。
为何男孩力量比女孩强大,最后还是被欺负了?究竟是女孩子太强悍,还是男孩子太弱?
娘气文化为何盛行
1、偶像影响
“娘气文化”来源于时下一些“小鲜肉”明星,他们肤白、唇红、皓齿、明眸,在中小学生中有大把的“粉丝”,有些甚至已经开始模仿。
这种偶像影响力直接导致了小男生畸形的审美:日渐阴柔,娘里娘气。这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感染力极大。
2、父爱缺席
曾有一份针对北京3~6岁幼儿父亲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另一项对天津市人的调查显示: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父亲“缺席”,母亲成为了绝对主角。
因此在生活中孩子缺少了父亲阳刚之气的感染,反而受母亲的言行举止所影响,因此很容易让男孩子变得“娘气”。
3、教育现状
当前,教育系统中,很多的幼师乃至中小学教师都以女教师为主。
而女教师大多好静,要求孩子懂事听话,按部就班的完成一些事情。其实这对于天性好动的男孩子来说,是一种打压,无形之中也是泯灭掉了孩子的阳刚之气。
4、手机横行
现在太多孩子受电子设备的影响,宁愿卧在家里打游戏看视频都不愿意出去运动。其实这种“宅男”气质最不利于阳光大男孩形象的建立。
男孩究竟怎么养
1、言传身教靠父亲
男孩的性别认同和父亲的榜样效益分不开。
幼儿时期的男孩需要从妈妈的依恋中走出来,逐渐接纳爸爸及其他人。如果此时爸爸疏远,只会让孩子更加依恋妈妈。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父亲越来越成为男孩的典范。
据研究表明: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和那些一周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相比,人际关系更为融洽,更有进取精神和男子汉气概。
2、学会放手促独立
男孩比女孩更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
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在《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中说道:“最理想的状态是家长本身不墨守成规,家庭内部有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如果家长没有创新精神,也应凡事想得开,心胸宽广,不过分管教孩子。”因此父母给男孩的教育最好是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学会放手。
3、挫折教育变坚强
一项调查显示:70%的未婚女性觉得男友“性格软弱”、“没有担当”,被称之为“奶嘴男”。这主要是因为父母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不让他们受一点委屈,在成长的道路上为其建立安全保障,因此就导致男孩子变得软弱、不健康的成长,受一点委屈和打击就只知道逃避、退让或放弃。
4、探索好动别干涉
喜欢冒险的人,才是有勇气的人,才能称得上男子汉。很多父母都觉得安全第一,什么都不敢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爬高了,会阻止;孩子跑快了,会叫停;孩子玩剪刀,会夺过来……然而父母却不知道,这些强制性的抑制,只会让男孩越来越文静。
5、鼓励多和男孩玩
男孩子的阳刚之气多和模仿有关系,如果总是和女孩玩,就容易变得阴柔。从今天起,多让孩子找同性伙伴玩,男孩子和男孩子一起玩,会彼此模仿身上的男子气概,会更勇敢、更强悍、更有担当。(J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