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专权是导致明王朝快速衰亡的主要原因太监是中国古代围绕在皇帝、妃嫔身旁,生活在皇宫里的另类族群。单从外表来看,他们和正常的人并没有多大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只有皇上、妃缤、宫女和那些出入皇宫的文武百官才能接触到他们,一般民众很难一睹真容。清朝灭亡以后,太监这个行业也伴随着封建社会灰飞烟灭。对于太监的了解,人们只能透过武侠小说、电影、宫廷剧这些平台知其大概。如魏忠贤,假太监韦小宝、李莲英、安德海等等。他们说话阴阳怪气,即所谓的“娘娘腔”,为人凶狠歹毒,处事不择手段,简直是比魔鬼还要可怕的“人魔”。
影视剧中的太监形像在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发展史上,每一位帝王的前后左右,一直萦绕着太监的身影。他们鸡鸣般的嗓音,透过森严罗列的宫闱,向天下宣示着皇权的威严。在外人看来,太监朝夕与君王、文武百官为伍,自由穿梭于戒备森严的皇宫内,这是何等殊荣。其实,风光背后,他们时刻都要把脑袋别在裤腰上过日子。稍不留神惹恼了主子,或是触了主子的霉头,丧身失命就像人们捏死蝼蚁一般简单。谨小慎微,战战兢的际遇,塑就了阴阳双面人性。人主面前永远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毕恭结敬,一旦得势则露出狰狞面目,以打击报复他人为快乐。这种两极分化的人性,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他们注定要以悲惨结局而告终的必然结果。
“宦”,原为星座之名,是围绕在帝星座周围的四颗小星,后世用来指皇帝身边的近臣。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宦官在夏商时代是指“在宫中内廷任职的官员”,即内官(有自己府邸的称外官),相当于皇帝最亲近的侍卫之臣。周朝及各诸候国也都设置宦官机构,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东汉以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充任宦官,“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后汉书·宦者列传》)。
从宦官演变为专指“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从此以后宦官成为太监的统称。
在明朝统治的二百七十年中,太监在窃取权力,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攫取钱财等方面可谓手段残暴,行为令人发指,历朝历代无出其右。
事具两面,人有双性。历史上,并非所有的太监都天生残暴,如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下西洋的郑和等。百无一用是书生,有时候文臣误国的前车之鉴,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次,只是没有明朝党争这么惨烈罢了。但是,大多数宦官因为生理畸形,往往以最大限度攫取权力和财富来满足心里平衡也不争的事实。另外,宦官社会地位低下,制度等级森严,在充满利害倾轧的环境中,卑屈以固宠,一旦得势,则以残害臣民作为补偿。
太监离王权最近的人宦官缺乏道德操守,只知道仗势求个人眼前利益,不会顾及国计民生这些大事。作为皇帝的奴才,往往不受监察和制约,一旦擅权比官僚为祸尤甚。
本来,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警示宦官不许干政。
从永乐年间开始,宦官渐受重用。与汉唐相比,明代宦官数量庞大,机构发达,权力广泛。
明朝设立的政府本来就非常繁杂,被宦官掌控以后更加变的阴森恐怖。如锦衣卫(相当于现在的国安局),专门负责搜集国内外情报,可以逮捕任何人进行秘密审讯,是皇帝的嫡系。东厂的职责是监视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并将结果呈报皇帝。内行厂则是为了牵制平衡锦衣卫、东厂、西厂三家的势力,防止它们相互勾结,串通一气设立的。这些要害部门的主管基本上由宦官把持,朝中文官不得不成立东林党与之抗衡,党争成了明朝政界角力的隐秘战场。
另外,明朝皇帝时常有不亲政的情况出现,特别是万历皇帝创下了二十八年不理朝政的记录,所有凑折全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很多太监文化水平有限,靠的是得宠升迁。乱批奏折,阴差阳错的事就会时有发生,有时皇帝也会视情况将权力下放内阁代理,假如皇帝昏庸无能,则近身太监趁机专权,阁臣们也只能俯首听命。这种情况为太监掌权提供了肥沃土壤,大明朝成就了历史上最庞大的“太监帝国”。
有时候皇帝还会委派宠信的太监出巡、出洋或担任监军。明宣宗时,改太监不可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此外,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合称二十四衙门,下各设专职掌印太监。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此后,宦官之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王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兹列举明朝著名的十大太监,透过他们的升迁发达之路,从侧面折射出大明王朝兴衰存亡的发展历程。
第一位郑和(-),原名马和、马三宝,回族,云南昆阳人。航海家、外交家。
十岁时被征讨云南的明军副统帅蓝玉抓回南京。阉割后送到燕王朱棣府当差。
“靖难之役”中为朱棣立下大功,永和二年,朱棣赐“郑”姓以示表彰,改名郑和,并升任内官监太监,地位仅次于司礼太监。永乐三年()至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先后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洪熙元年以后,郑和出任南京守备太监。宣德五年(),明宣宗朱瞻基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不幸客死途中。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是出巡太监中成就最大的一个。
影视剧中的太监第二位王振(?-),河北蔚县人。本为落第秀才,通经史子集,可能是觉得科考致仕这条路太费周折,于是净身入宫。
王振生性狡黠,善于察言观色,深得宣宗喜爱,授东宫局郎,专门服侍太子朱祁镇(明英宗),人称王伴伴。宣德十年(),英宗即位,王振马上脱颖而出,升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英宗重典治国,但因英宗祖母张皇太后及阁臣“三杨”齐心辅政,无法干预政事。正统七年(),皇太后死,“三杨”也相继老死,王振便勾结内外官僚,开始干预朝政。专权八年,被英宗称为先生,公卿大臣称之为翁父,争相攀附。王振还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弄得官怒民怨。
正统十四年(),瓦刺军大举犯境,进攻大同等地。王振力劝英宗亲征,中途力邀英宗幸其府第,以致耽误行程,延误军机。大军行至土木堡时被瓦刺军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掳。从军的一百多名武将文臣全部遇难,王振被愤怒的护卫将领樊忠用铁锤砸碎脑袋而亡,史称“土木堡之变”。
第三位汪直(?-),广西大藤峡人。掌管皇城禁军的太监,西厂提督。
汪直是广西大藤峡判乱中的瑶民后代,成化三年(),以幼童身份被俘后净身进宫,最初侍奉宪宗,后入昭德宫侍奉万贵妃,很快升御马监太监。因在辽东监军有功,受命总领皇城精锐“十二团营”(护卫皇城的禁军)。成化十三年正月(),明宪宗建立西厂,由汪直任统领,钦定校尉人数多于东厂一倍。一时西厂“权宠赫奕,都人侧目”。汪直任用锦衣卫百户韦瑛作为心腹,屡兴大狱。
汪直因为长期坐镇辽东巡边,与宪宗皇帝的关系渐趋疏远。一向嫉贤妨能的东厂提督尚铭等人趁机捏造罪名弹劾他,汪直被贬留都南京,从此退出政治舞台,郁郁寡欢而终。
第四位尚铭,东厂提督,生卒年、籍贯均不详,身世成迷。曾任司礼太监主管,成化年间任东厂总管太监。
尚铭善于欺压富人,籍以敛财,或卖官求财,无所不做,是个爱财如命的家伙。成化十七年(),联合上林监李孜省上书弹劾西厂汪直,除掉心头大患。不久反被李孜省上书弹劾,遭到抄家,被罚到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墓)扫地(一说被罚到南京充“净军”,由宦官组成的军队),不久人间蒸发,不知所踪。
第五位刘瑾(-),原名谈瑾,陕西兴平人。被称为“立皇帝”的太监,一个从头到尾坏到流脓的家伙。
刘瑾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改姓刘,净身后入宫当了太监。弘治年间犯罪,本当处死,后被赦免,入东宫侍奉武宗,效仿王振的为人,每天向武宗进献鹰犬、歌舞、摔跤等游戏,引导皇上微服出行,寻欢作乐,深得武宗欢心。武宗即位后获得数次升迁,执掌钟鼓司,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得势后的刘瑾作威作福,专擅朝政,鱼肉百姓。和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被称为“八虎”,刘瑾居首位。
人们称正德是“坐皇帝”(坐着的皇帝),刘瑾为“立皇帝”(站着的皇帝),足以说明他狐假虎威的嚣张气焰。他劝说武宗下诏,要那些在外监军的宦官每人上交“万金”的“承包费”,导引皇帝大兴敛财之念。刘瑾又窜掇皇帝广置“皇庄”,四处捞钱,扰民侵利。
正德元年十月(),内阁大学士刘健召集九卿大臣,以犯上作成,为祸民间为由上书,要求武宗诛杀刘瑾。与刘瑾私交甚好的吏部尚书焦芳将这一消息密告刘瑾,他非常害怕,连夜率马永成等人围着皇上哭泣,皇上深受感动。刘谨趁机进言:“陷害奴才等人的是王岳,他勾结内阁大臣想限制皇上出入,所以先要把他们所忌恨的人除掉。况且飞鹰猎犬何损于国事?如果司礼监任用得人,这帮文官怎敢这样。”皇上听信了他的话,命刘瑾掌司礼太监,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连夜抓捕王岳、范亨、徐智等人充军南京。王瑾为永绝后患,派人于途中诛杀这些人,王岳、范亨逃脱,徐智手臂被打断。
接下来刘瑾开始大肆报复当初上书弹劾他的众官员,悉数加罪。其它各部衙大小官员被以各种名目、手段迫害者数以万计,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当时东厂、西厂侦缉人员四出,搞的人心惶惶。刘瑾又设内行厂,它尤为残酷,借法律细微之处伤人,被害者没有能保全的。以致京城纷扰,几乎酿出祸乱。都给事中许天锡有意弹劾刘瑾,却对刘瑾的强大势力不胜恐惧,竟吓的怀装奏疏,上吊自杀。
此时,内阁焦芳、刘宇,吏部尚书张彩,兵部尚书曹元,锦衣卫指挥杨玉、石文义,都是刘瑾心腹。亲手制造上千起冤案,以至于锦衣卫属下的监狱人满为患,犯人因闷热拥挤死亡无数,监官因为同情犯人也一并被惩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刘瑾完全是为所欲为了。
这位专权的太监也并非一无是处,还针对时弊,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推动新法,史称“刘瑾变法”。
正德五年(),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的张永平定安化王判乱,二人为求自保密谋弹劾刘瑾。他们利用献俘的机会,向武宗罗列了刘瑾十七条大罪。武宗闻讯大吃一惊,亲自出马抓捕刘瑾并查抄其家。从刘瑾家中抄出金银数百万两,已经是富可敌国了。还搜出伪造的玉玺、玉带等禁物,在刘瑾经常持用的扇子里,还发现藏有两把匕首。武宗终于相信了刘瑾谋反的事实,下诏凌迟处死,并废除了刘瑾推行变法的一切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