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雪忆柔
没有了盐,世间便没有了味道。我们殊途同归,必定惺惺相惜。
当下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畅游网络便可生活在一片虚实相间的幻象中。我们站在阳光下,感受着生命的脉搏,细嗅着生活的芬芳。但是,在光亮照不到的地方依然有人挣扎在角落,他们也许是这个社会的畸形,也许只是自我的纠结和放纵。然而,正是这样的阴影才让光明显得愈发难得。
孙频,一个80后女作家,她擅长将痛苦与现实结合,用夹缝中苦难生存的人,寻找生活的一线生机。
《盐》作为孙频的代表作,由六个短篇故事组成,它是孙频献给这个世界上所有认真、执着、坚强地活着的人。
一、将尊严放在地上踩踏,在卑微中感受坚持
《盐》并不是孙频的第一部作品,所以她驾轻就熟地、极度残忍地揭开这世间可怜之人的伤疤,将他们扔进痛苦的深渊,然后再冷眼看他们如何奋力挣扎。
①以《乩身》之名表演“神性”再悟通人性
故事梗概
常英是一个瞎子,她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为了确保这个孙女能够平安地过活,年近古稀的爷爷把女孩常英变成了男人常勇。
常勇不仅换了名字,也改了生活习惯。她要学着男人的走路姿势,还要学会站着撒尿,而这些都是做给外人看的。为了让常勇有一技之长,她还学会了简单的占卜,毕竟瞎子算命天然地带了点天职的味道。
爷爷手把手地教,终于把孙女变成了孙子。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淋巴癌晚期的爷爷走向了湖中央,消失在了常勇的世界。
没有了爷爷的陪伴,常勇很快一语成谶,被人发现了她女儿身的秘密。该来的终归会来,她被强暴了。与此同时,杨德清出现了。
杨德清和常勇,两个村里最不受待见的人,突然变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为了生活,他们成了迎神赛社的马裨,为众人表演穿杖。这是一项残忍的行为艺术,需要用一根铁棍从两个人的脸颊穿过,不流一滴血地带着朝圣的意味一路前行,享受观者的膜拜。
成为了马裨的常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让人敬畏,直到因为经常表演穿杖的杨德清死在她的家里,常勇的生活再次陷入无底深渊。
一个瞎子的生活还能再黑暗点吗?能。
镇上要拆迁,不管乐意不乐意,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于是常勇在轰隆隆的推土声中,用一桶油燃尽了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乩身》的故事,它叠加着一个人的不幸,就像《活着》里的富贵,苦难从未停止,祸事也不单行。
作品分析
贝多芬失去了听力,依然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海伦·凯勒作为盲聋人却用双手书写了奇迹,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写作且收获了爱情,在文坛上成就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弗里达·卡罗先天小儿麻痹,以至后来全身瘫痪仍然坚持在病床上创作,最终留下了诸多经典画作。......
人向来无从选择出生的命运,却可以努力改变未来的人生。
相比之下,面对残忍的世界,常勇却选择依靠封建迷信给自己生机,这无奈之举就已经注定了她的悲惨结局。
印度有一部电影叫《无所不能》,讲述一对盲人夫妻的故事:妻子因美貌被强暴,然而法律却不能将犯人绳之以法,丈夫最终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妻子报了仇。这位妻子的命运和常勇何其相似,她们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问题:一个盲人女孩的自我保护。
电影《无所不能》
看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对弱者的态度,在《乩身》的世界,更是看政府对残障人士的保护力度。截至年,我国陆续发布了对残障人士的多种保护和支持再就业的政策。除此之外,尤其针对盲人、聋人还有包括电视费用、宽带和手机上网流量费用等优惠照顾。
中国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所有人性化的政策还将不断延伸。尽管常勇的无奈是底层人民的悲哀,假如她不走歪门邪道,也许人生会有所不同。
尽管孙频从未口诛笔伐常勇的不幸,但她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赤裸的现实:身有病残不可怕,自我放弃才会不断堕入深渊。
②远赴《东山宴》,生死皆安然
故事梗概
阿德的母亲在他刚出生不久便死去了,他在奶奶的抚育下一天天长大。然而小小的身体在成长着,心智却始终停留在婴孩时期。他的心里只有妈妈,每天都想寻找那个死去的人,这个“傻孩子”成了村里的笑话。
采采是阿德父亲二婚妻子与前夫所生,为了能嫁过来,采采的母亲将她留给了那个酒鬼老爸。然而采采依然几次三番地跑过来找母亲,她赤脚跑过几十公里,只为来到母亲的身边。
阿德渴望母爱,采采也一样。毕竟不是原生家庭,多一个人就多一口粮。在这个家里,傻孩子阿德和烈性子采采都不受待见。
采采想逃离这个“家”,她决定带阿德去城里打工,她要独自养活这个傻弟弟。然而出发之前,阿德的奶奶白氏死了。在村里人的土葬结束后,阿德突然不见了。采采突然意识到,阿德一定钻进了棺材里,因为只有死亡才可以让他再次见到妈妈......
作品分析
“家庭”是这个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不管是原生家庭,还是重组家庭,但凡不幸福的夫妻、不负责任的父母都会给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家庭的裂缝往往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在《东山宴》里,阿德和采采这两个无辜的孩子只是千万农村留守儿童的缩影,他们渴望温暖,却又固执的试图赢取关怀。尤其是阿德,作为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他的执拗在成人世界是那样不堪和愚蠢。在我看来,却是如此天真和执着。
这让我想起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书中的男主角查理·高登经过一番手术实验由残障变成了天才。虽然这本小说极具讽刺意味,然而作为残障人士可以改变命运、平步青云,这样美好的期待大概是这个群体乃至他们的监护人的共同梦想。这本书的结局充满了公平的意味,行至人生巅峰的高登再一次被打回原形。在这个飞升—跌落的过程中,高登见识到了人性的丑恶,如果非要做一个看穿世事的聪明人,还不如拥有一颗永不看穿的糊涂心。
阿德和高登都给世人一个警醒:生存在这人世间,纵有万般的苦楚也唯有自渡。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只会在泡影中迷失,最终自毁其身。
二、把希望扔进熔炉炼化,在破碎中选择重生
只有漂泊的人才懂得生活的冷漠,只有狼狈的人才品尝生活的苦涩。
如果说孙频构筑了前两个故事的冷漠,那么接下来的两个故事,她已经着手起火烹煮苦痛,这把盐也终于要缓缓撒下......
③《祛魅》的诡异,缘于生死悲欢
故事梗概
李林燕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乡村老师,她的心安静的如同秋季颓废的荒园。因为她知道,总有一天她的美国爱人会接她离开这荒芜之地。然而没过多久,这个爱人如同她寄出的信件石沉大海。自此之后,李林燕开始“堕落”,她不修边幅,她抽烟酗酒,她经常大声地在校园诵读诗歌,她成了校园里鬼魅一般的存在。
只有一个人看穿了李林燕的伪装,他是李林燕的学生蔡成钢。在一个孤独的春节,蔡成钢承诺要在出人头地后娶自己崇拜的老师,李林燕被他的真诚俘虏了。这对年龄相差15岁的师生恋引起了校园的轰动,李林燕依然我行我素地供养着爱情。
成婚之后的若干年,蔡成钢有了小三董萍,这个第三者扬言要么娶了她,要么用三十万换取自由之身。面对蔡成钢良心未泯的犹疑,还有身败名裂的恐慌,李林燕用一把斧子结束了董萍的生命,这是她给爱人的最后成全......
作品分析
每次读完孙频的作品,都有如鲠在喉的痛感,那无法排解的愁苦令人五识俱疼。
她悲悯地感受众生,残忍地剥落皮囊,让每个人袒露在阳光下,暴晒着直至灵魂枯竭。
多年前,海岩的小说《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红遍大江南北,一个因爱生恨的爱情悬案,从头到尾贯穿始终。为了和罗晶晶相爱,龙小羽错手杀死了自己的恋人祝四萍。这爱与恨的纠缠恰如李林燕一般,只是李林燕并非爱而不得,而是赐给爱人以解脱。
这样的方式无疑是极端的,爱一个人要有所保留,这留存的部分是先要爱自己。孙频从来不会直斥任何人的过错,因为世间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独立的人格,我们不该左右他人生死,却可以掌控自我悲欢。
④《无相》之名,万恶生息
故事梗概
于国琴毕业多年后,终于在一个雨夜回想起了多年前的一段往事。作为贫困生,她在大学教授廖秋良的资助下,顺利地读完了四年本科。
作为对资助人的报答,每周有一天,于国琴需要去廖教授家里打扫。起初,廖教授就像一个和蔼的长辈,每一次当他叫着于国琴“孩子”时,便让她的心滋生了阵阵暖意。
直到有一天,廖秋良抛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你把衣服都脱掉好吗?我们好好说说话。”
“色即是空”,这是一个赤诚相见的提议,没有任何世俗的“色”,只有“无相”的“空”。像是偿还欠下的债,于国琴脱下了衣服,在看到了廖秋良眼中的光芒后,她仓皇而逃。
毕业前,廖秋良提出再见于国琴一面,于国琴仿似要报复这个老者一般,主动地脱下了衣服,廖秋良当即一阵心绞翻涌。于国琴冷漠地与他告别,也斩断了这不堪回首的记忆。三天后,廖秋良过世了。
夜色包裹下,万物生长,万恶生息,于国琴再次脱下了自己衣服......
作品分析
“无相”充满着玄学意味,《老子》中曾记载:“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可见无相似天地之广,却又无形。
看到“无相”这两个字,不禁让人联想到《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一个遇恶则恶,遇善变善的生灵。这世上本没有善恶之分,是欲望给了罪恶以滋生的土壤。即便迷惑如无脸男,披着黑色外衣,在无相的外表下,依然可以感受到罪恶发芽。
《千与千寻》无脸男
联想到最近一个流行词:“精致穷”,有多少年轻人为了所谓的“仪式感”毁在了自我包装,死在了镜头下的朋友圈。人类为了这一副皮囊学会了伪装,那么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繁衍生息,成就自我,放纵任性……
于国琴原本高贵的灵魂一次次被邪恶浸润,她人性的最后坚持为她保留了仅存的尊严,在悔恨、无奈和自我折磨中,她的身心得以重生。
三、让勇敢寄生土壤开花,在痛苦中学会成长
孙频习惯性地在伤疤上撒盐,直到它结痂再开出无畏之花。生命至此完成了蜕变,希望与绝望共存,成长才会伴随着疼痛而生。
⑤《我看过草叶葳蕤》,繁华落尽不如归
故事梗概
李天星是一个自由画家,他混迹在城市里,生活不尽如意,事业毫无起色。尽管他身边艳遇不断,可是他时不时会想起老家那个女人:杨国红。
杨国红下岗之后开了一家杂货店,供养着李天星,每一年她都在等他回家,可她从未开口将他挽留。
时间恍惚而过,岁月未曾留情。繁华历尽方知生活不易,回首过往才懂平淡可贵。
终于李天星带着所有行装出现在车站前,杨国红一如既往地等在老地方,在风中保持矗立不变的姿势。这一次,李天星不会再走了......
作品分析
李天星是草芥,更是无根之人,与“葳蕤”恰是鲜明对比。他的飘零是孤高自傲无法融合的苦果,他的成长是历经沧桑甘于平凡的认命。
这一篇没有“撒盐”吗?不,它的盐洒在更多平凡人的身上。还记得李天星在湖边画下的妇人吗?她明明自诩有个幸福的家庭,却带着笑意转身跌进了湖里。我们永远无法得知他人的不幸从何而来,然而这疼痛的经历却可以唤醒他人的自觉,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学会珍惜。
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塑造了一位从小失去双亲且先天残疾的主人公菲利普·凯,他坎坷的人生道路布满了荆棘,他的生活仿佛禁锢在一个暗无天日的牢笼,每行进一步都充满着苦难的挣扎。尽管人生不易,他却始终坚定着不肯放弃,一路逆流而上,追寻着人生的真谛。
李天星和菲利普都在拼命地对抗着这个世界,是爱情让他们看清了人性,只是菲利普成了虚度人生的奴仆,李天星终于选对了情感的归途。
⑥《因父之名》的奴隶,畸形滋生的奴役
故事梗概
田小会的父亲十年前突然不告而别,十年间她期待过、愤怒过、绝望过、放纵过。十年后父亲突然回来了,带着他离去的故事,带着想修复家庭的愿景。然而,此时的小会已经有了“父亲”,一个她自己认下的干爸。
小会的干爸是出了名的老赖,瘸着腿,猥琐的面容,他像个懒惰的硕鼠,享受着小会的供奉,享用着小会的身体。
只因在小会最艰难的时期,这个干爸给了她安慰,她便畸形的将一腔亲情寄托在这个寄生虫身上。干爸像蚂蝗一样吸食着小会的人生。不管家人如何劝阻,都无法让小会离开这个鄙陋的老男人。
为了救赎女儿,将她拉回“正轨”,小会的父亲用一把镰刀结束了这个干爸的性命。原来,这个漂泊十年的男人已经在十年前背负了一条人命,他躲避是怕连累家人,他归来是因为惦念家人......
作品分析
王尔德说:“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这世间不幸的人不计其数,然而生活总要继续,自我堕落和自我救赎其实只在一念之间。用作践自己的方式报复不了任何人,只能让自己沦为笑柄。
美国作家哈珀.李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有一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它出自男主角阿蒂克斯:“世上有很多丑恶的事,孩子,我希望能够使它们远离你们,但那是不可能的。”在真相和正义面前,阿蒂克斯为自己的孩子做出了伟大的榜样,让他们可以成为父亲般正直善良的人。
阿蒂克斯也好,小会的父亲也罢,父母爱护子女的心情始终是一致的。他们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情愿为孩子做出任何牺牲。只是小会的成长,以父亲失去自由的方式为代价,这结局只要是好的,这牺牲便永远值得。
编者小结
孙频的作品因真实锐利、从容大气得到了莫言、韩少功和苏童的一致认可。
孙频,是一位有力量的作家。她的笔触藏着柔软,她的文字直抵灵魂。
孙频,是一位有胆量的作家。她的故事直面伤疤,她的勇气凛然不退。
关于爱情,孙频是极端的:一种是类似狂徒般的炽烈,一种仿佛中了蛊毒一样的苍凉。
这个被冠以“当代张爱玲”称号的作家,她与张爱玲有着情感共通之处,却又坚持自己的独立个性。
如果说张爱玲的作品里是芬芳吐露的爱情,那么孙频的作品里却是纠结救赎的爱情。
有人形容孙频的作品过于黑暗和疼痛,我想那恰是因为有太多人只看见“白纸上有一个黑点”,却不认为“这张纸是如此洁白”。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清平乐》中的一幕场景:司马光屡次谏言,直指汴京城内女子相扑袒胸露乳大失礼仪,徽柔公主却说:“所见即所思,人性无染,本身圆成。只要保持清净心性,那些虚幻皮相又岂会引起淫邪之念?”
在一个悲剧的故事里,若只看到逆流成河,世界便满目苍凉;若在荒芜中看到希望,人生便燃烧生机。
因为有不完美才称得上真实,因为有失去才更珍惜生之美好。这便是孙频在文字里传达的意义。
享受文字的柔软,感知世间的冷暖。
首发原创,持续更新,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