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肃黑糖
“大叔控服装秀”获奖图片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女性在择偶时越来越倾向于寻找年长、成熟的男性?
其实这就像很多成年人睡觉时仍然需要搂着玩具熊一样,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大叔控”,“坏男孩控,“恋爱控”……所有这些恋爱偏好的背后都指向一个心理情绪“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把那些“迷恋父亲、仇视母亲的复杂情绪”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又名“恋父情结”。
虽然有恋父情结的男孩也很多,但是恋父的女孩因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明显的依赖、害怕孤独、偏好年长男性等特征而广为人知。
比如,这位世界知名度最高的英国国王——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
幸运女王的抑郁童年
维多利亚是公认的“幸运儿”,她的幸运在出生前就已经开始。
因为她的出生就是一个低概率事件。
维多利亚的父亲爱德华是乔治三世的第四个儿子,可能是知道王位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所以爱德华一直和情妇过着无忧无虑的浪荡生活,到了50岁还没结婚。
结果爱德华的三个哥哥不仅短命还都神奇的没有嫡子,王位从长子传到三子后渐渐进入了爱德华的视野,于是他急忙从德国找个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她就是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8个月的时候,她还没继位的父亲爱德华居然突然病死了,王位出奇顺利的落在她的头上。
如果维多利亚的父亲顺利继位并且活到很老,会怎么样?会不会遵循汉诺威家族父王和继承者互相憎恨的传统?
如果维多利亚从小和父亲决裂,那么对她的个性又会有什么影响?对英国的历史又有什么影响?
可惜历史无法假设!
童年的维多利亚
但是父亲的早逝似乎对这对父女关系有一个极大的好处:从未得到的父爱被极大的美化了!
所以所有导致不快乐的矛头就全部指向了她的母亲!
维多利亚在日记里描述自己的童年是“抑郁而不愉快的”。
这个“抑郁”一方面来自于她从小接受的严格的帝王教育,但是更多的是来自于她母亲对她强烈的占有欲。
单亲家庭的母子关系大多有些畸形的紧张,因为彼此是对方唯一的依靠,所以母亲常常企图把对方完全抓在手里,过分干预对方的生活,这常常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叛逆和反抗。
果然,维多利亚18岁即位,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斩断和母亲的关系!
可以看出,维多利亚的个性并非外表看起来那么柔弱,她对权力的的意识非常清晰。
这也是维多利亚的第三个幸运:头脑清晰、做事有条理,意志坚定、务实而且精力旺盛!
看来“好运女王”的头衔要从伊丽莎白一世转移到维多利亚身上了。
少女时期的维多利亚
亦父亦友亦恋人的梅尔本子爵
维多利亚即位第二年,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位重要男性——首相梅尔本子爵。
梅尔本相貌英俊、头脑清晰,举止得体,机智幽默,是典型的英式绅士。虽然已经58岁,但是依然魅力十足,充满异性吸引力。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迎来“日不落帝国”时期。梅尔本是维多利亚政治上的良师,教会她“君临而不治”这一君主立宪政体下,女王的生存法则。
很快维多利亚对梅尔本的感情就超越了老师或父亲,还有强烈的仰慕和依恋。
身在宫廷,被无数想要利用自己的人包围着,缺乏父爱、与母亲疏远,深刻的孤独感让她对梅尔本的依赖越了界。人们背后称维多利亚为“梅尔本夫人”,但是她似乎毫不在意。
“也许年轻的女王需要找位丈夫”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个时候,萨克森.科隆.哥达公爵家的阿尔伯特在她舅舅的强烈推荐下出现了。
电影《维多利亚女王》
幸福的被爱的妻子
这是典型的政治联姻,维多利亚很清楚,也很排斥,但是年,当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见面的时候,双方居然一见钟情。
看来不仅命运之神,就连丘比特都站在维多利亚一边。
二人同龄,有相同的个性和爱好,见面4个月后便结了婚。婚后生活幸福融洽,维多利亚很依恋阿尔伯特,她的感情找到了合适的寄托。
“温柔的母亲”,“被爱着的妻子”的形象为维多利亚带来巨大的人气,她一改汉诺威家族夫妻不睦的传统,极大的提高了王室的声望。
维多利亚一家
维多利亚十分依赖阿尔伯塔也很信任他,但是这个信任有个限度,就是他女王的权利。
一种说法:恋父是在父权文化下追求权力的一种捷径。很多恋父的人。尤其是恋父的男性都会对权利有种近乎痴迷的执念。
这点在维多利亚身上体现的很充分。
幸好阿尔伯塔也不是一个热衷于政治的人,就像哈布斯堡王朝女皇玛丽娅.特蕾莎的丈夫一样,阿尔伯特以王室经济为己任,靠出色的财政能力辅佐维多利亚,还利用自己在学术和艺术上的才华在伦敦举办了首届世界博览会。
很多有“恋父情结”的女孩都会在亲密关系中不断的“强迫性重复”,不断的“过度补偿”,不断的碰壁。她们很容易被“坏男人”吸引,因为得到“坏男人”的爱可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可以弥补幼年没有父爱的“挫败感”。
也许英国的国运和女王的运气形成了共振,维多利亚在感情上几乎没有经历过伤害,她总是能遇到那个对的人。
与阿尔伯特21年的婚姻里,二人共生育9个孩子,9个孩子按传统分别和欧洲其他王室联姻,晚年的维多利亚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祖母。
维多利亚和布朗
布朗夫人
年,阿尔伯特因病去世,维多利亚陷入巨大的悲痛,整整两年无法走出阴影。
对于维多利亚来说,孤独是她无法忍受的痛苦,一个外貌俊朗、可以依靠的男性是她人生不可或缺的陪伴。
两年后,那个填补她心灵空缺的人出现了。
他叫约翰.布朗,曾是维多利亚的侍从,出生在苏格兰高地,同样的英俊潇洒有风度,同样的支持她,陪伴她甚至保护她。
即使在巨大的悲痛中,维多利亚还是保持了自己对男性的良好品味。
但是二人相差悬殊的身份引起国民极大的非议,维多利亚为此遇到自己第一个政治危机:被逼退位。
虽然在关键时刻,她靠着自己强大的毅力撑了过去,但是直到布朗56岁病死,对这段关系的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说两人秘密结了婚,人们背后称她为“布朗夫人”。
布朗去世后,维多利亚再也没找到可以依赖的第四个人。
晚年的维多利亚子孙满堂,荣耀加身,但是孤独感从未放过她,“我孤独一人”这是维多利亚70岁的日记里频繁出现的词句。
即使拥有无尽的财富和权力,即使是世界第一帝国的女王,但是那又怎样,感情上的孤独是她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口。
晚年的维多利亚
什么样的人会被孤独纠缠?当然是自我不够完整的人。
维多利亚的童年都在学习怎么当一个国王,她是个好学生,学的很成功,但是她好像并没有机会学习怎样成为完整的自己。
也许失去父亲只是维多利亚“恋父情结”的一个原因,但是母亲对她的过度保护和控制又将她向孤独的深渊退了一把。
据说直到18岁即位前,维多利亚都和自己的母亲睡同一张床。
扭曲的母爱试图禁锢自己的孩子永远不让她长大,维多利亚坚决地挣脱了母亲的控制,但她只是从母亲的怀抱逃脱,而不停地投入另一位“父亲般”男性的怀抱!
谁能想到这个“日不落帝国”的女王,在情感上居然是个还未长大的孩子!
晚年的维多利亚和子孙们
年,维多利亚在无尽荣誉和无尽孤独中逝世,王位传给他的长子爱德华七世——一个从小接受斯巴达式国王教育长大的儿子。
爱德华七世毫无例外的叛逆,不成器,早早地和母亲决裂。
也许汉诺威家族骨子里就有叛逆的基因,但是不当的教育和巨大的压力才是导致他们情感失衡、家庭不睦的根本原因。
参考:
G.L.斯特雷奇《维多利亚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