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天时间读完了虹影的《饥饿的女儿》,读后内心满是震撼与感慨。小说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则在久远的过去为了生存与命运抗争,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悲剧。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他们食不果腹,三餐不继,困窘不已,保住性命已是万幸,为了活下去身心早已千疮百孔,尽管如此,他们对爱的追逐却未放弃。
小说中“我”的母亲,为了逃婚从偏远的乡下来到重庆,“我”为了躲避那个没有温情的家,寻找内心的依靠与慰藉,疯狂地爱上了历史老师,“我”的养父为了与“我”母亲生活在一起,不惜冒着被杀死的危险,“我”的生父,尽管自身困窘,却依然从牙缝里挤出一点口粮,甚至不惜在采购粮食的时候偷偷留下十斤大米。
一、母亲逃婚,为了爱与自由不懈追求
母亲是从乡下逃婚来到重庆的。
她从家里跳窗逃出,趁着拂晓的晨雾笼罩走上山路,抱着一床麻纱蚊帐,随着十来个少女上了沿长江开上来的客轮。
离开家的那天晚上,她睡得特别踏实,也很幸福。我想,也许是因为她终于逃脱了一桩自己不满意的婚事,终于为了自己的幸福拼搏了一把,她内心应该是欢喜的。
后来,一个袍哥头子被她的美貌以及倔强吸引了过来。
袍哥头子是一步步从社会底层爬上来的,他本能地不信任这个城市里像苍蝇一样围在他身边、赖在他床上的风骚女人,而母亲这样一个清纯的乡下姑娘,正是他心目中老婆的标准。
结婚后,母亲怀孕,生下大姐,而炮哥头子我行我素,经常整夜不归,后来还带了摩登女人回家。母亲不堪其辱,日日垂泪,见母亲哭,袍哥头子便打她骂她。母亲一气之下抱着女儿逃了出去。
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逃出后她有家难归,便带着女儿靠洗衣为生。也是在洗衣的营生中,她找到了生命中第二个丈夫,也就是“我”的养父。
“我”的养父是个水手,其实不仅仅是养父,当时很多水手都垂涎母亲的美色,可是相比爱情他们更珍惜头上的脑袋,炮哥头子的妻子是没人敢动的。可是他却不怕,他用自己的真诚来感动母亲,并请求母亲与他生活在一起。
这段感情虽注定了是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有一点浪漫可言,可是却让母亲守候了一生。
后来,父亲住院,母亲照旧做临时工。因为被人欺负时小孙挺身而出,从此处处照顾,包揽了家里所有的重活,节约自己的粮票给这个家里,甚至从食堂偷馒头给孩子们吃,让母亲和五个孩子在那个饥馑的年代不至饿死。
欲望夹杂着感激,母亲和小孙相爱了,并有了“我”这个孩子。
母亲是爱小孙的,可是现实生活中,她不得不选择了忘记,那种痛苦也许只有她自己才能懂得。
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爱与自由,虽最终被生活的浪潮裹挟前行,可是,那份倔强与勇气亦是值得肯定的。
二、“我”为了懵懂之爱,不惜飞蛾扑火
故事中,“我”本就是一个多余之人,是一个不上台面的私生子,“我”的生活凄楚,处处被排挤,而“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孤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懂得“我”的心思,也没有人照顾“我”的感受。
为了寻求爱与尊重,寻求一份孤独岁月里心灵的慰藉,“我”疯狂地爱上了历史老师,而他却早已有了妻子和孩子。
为了这份畸形的爱,“我”不计得失,甚至不惜飞蛾扑火,毁灭自己。
后来,历史老师身亡,没有给“我”留下只言片语,也许在他的心目中“我”原本就无足轻重,又或许,是他不愿留下只言片语让这个残酷的社会来伤害“我”,也许他只是想保护我。
故事最后,当回顾这一段感情的时候,作者写道:“我在历史老师身上寻找的,实际上不是一个情人或一个丈夫,我是在寻找我生命中缺失的父亲,一个情人般的父亲,年龄大到足以安慰我,睿智到能启示我,又亲密得能与我平等地交流情感,珍爱我,怜惜我,还敢为我受辱挺身而出。”
但其实,“我”寻求的不过是一份可以医治“我”的抚爱,尽管伤痕累累,却依然铭心刻骨。
就像小孙一样,他其实是一个缺少疼爱的小青年,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感情。他可能一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如此重要,如此被需要,于是让自己陷入恋情中,不能自拔。
离开母亲后,他娶了一个农村姑娘,做了上门女婿,有了妻子和两个儿子。
他生活穷惨,却依然每月按时给“我”十八元抚养费,默默地从远处跟着“我”这个女儿。
他最后患了肺癌,生命的最后,他一直叫着母亲与“我”的名字,求自己的母亲去找“我”和“我”的母亲。也许,母亲是他一生的执着,是他精神的寄托,直到生命的最后,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他依然无法释怀,无法忘却。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为了一份爱情执着一生,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黄粱一梦。
小说中写道:“谁又能说得清楚,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喜欢就是喜欢,有时候就是没有任何具体的理由,更不用说爱一个人了,爱就是爱,别的人不可能理解。”
离家多年后,“我”又回到了当年最想逃离的家,看到了母亲和“养父”,并躺着与母亲聊天。“我”荒芜的内心终于不再荒芜,“我”不能释怀的过去终于随风而去。
离开重庆的时候,“我”特意去了生父墓前,站在荒野岭上,站在埋葬生父骨灰的地方,那些年,那些理所应当的索取,那些深埋内心的积怨,在那一刻终于都烟消云散了。
你看,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爱与自由,追求爱的完美与坚定,追求一生的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