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Y故事
爱唠叨的爸爸
最近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十个妈妈九唠叨,一个不唠叨是因为爸爸唠叨。好像现在爸爸唠叨已经变成了生活的常态。
很多爸爸白天工作,晚上回家以后,看到孩子在吵闹,就会对孩子和妻子开始唠叨,其唠叨的大多内容就是:
我工作这么辛苦,回到家你们还这么吵,我怎么安心休息。
有时候当孩孩子做错事情时,爸爸就开始针对一个问题反复的说,用唠叨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不喜欢或者不听时,爸爸就像“唐僧”一样,开始无休止的“念经”。
在这种无休止的唠叨中,让孩子产生了烦躁,自己做事没有信心,在做什么事情之前都畏手畏脚,无法真正的去施展自己。
唠叨和说教,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反正有人会提醒,便不会用心做事。
而当问题出现以后,孩子会推卸责任,成为典型的外归因。
所以,长期被唠叨的孩子,缺少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变得懒惰、散漫,难获得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
建议: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如果控制不了想唠叨的时候,多替孩子想想,他们是需要一个民主、开明的父亲。
多去重视自己的身体语言。
从一个微笑和一个眼神的肯定开始,给孩子传达各种情感,而不是刺耳的语言。
02CY故事
爱打骂的爸爸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现在还在很多家庭中上演,很多父亲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而打骂孩子。
但是这种“棍棒教育”真的可以改变孩子吗?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很容易通过模仿来学习。
如果爸爸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动不动就骂,那孩子也很有可能如此,甚至程度更深。
父亲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乱发脾气,那么孩子以后遇见类似的情况时,也会采取同样的方法来发泄。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父亲和孩子的性格存在两种极端。父亲暴戾易怒,孩子会在恐惧中形成卑微、懦弱的性格,越来越不活泼,越来越不爱说话,不利于自信心的树立。
长此以往,心理发育不健全,如情况严重还会造成心理阴影甚至创伤的出现。
建议:脾气暴躁的爸爸一定要收敛自己的情绪,学会用沟通、耐心解决问题,而不是动不动就暴脾气,给孩子传递一种正能量,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03CY故事
喜欢惹妈妈生气的爸爸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性格定型时期是1-6岁,这段时间孩子跟父母的相处是最久的。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里,孩子日后会成为一个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
反之,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愚昧、野蛮、暴力的家庭中,日后可能会成为一个粗鲁和毫无教养,甚至危害社会的人。
爸爸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去爱孩子的妈妈。
在孩子心目中,父亲往往是力量和坚强的象征。
作为孩子的保护者,父亲应当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家,而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就来自看到父母彼此相爱,特别是爸爸爱妈妈。
而且,父亲用行动为孩子做出了爱的示范,孩子从小就可以在父母身上学习到什么是爱,怎样去爱。
如果父亲经常与母亲吵嘴,就会引起孩子的恐惧、情绪不稳定。长此以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和心理失衡。
一个孩子如果常常看到母亲伤心地哭泣,他会试图用自己有限的理解力去安慰妈妈。
当妈妈情绪有所好转时,孩子就会把让妈妈快乐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在家庭里承担了爸爸的角色。
但孩子还不具备这样成熟的知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建议:爸爸需要和妈妈保持良好亲密的沟通,理解妻子养育孩子、操持家庭的辛苦,表达对妻子的感激与赞美。
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觉得心里开花,生活得非常幸福。
04CY故事
忽略孩子的爸爸
尽管爸爸每天都要去上班,甚至时不时还得加班,但是爸爸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古代就有“子不教,父之过”这样的古语,在古代对于孩子的教育,可是父亲的责任。
而到了现在,却渐渐的在消失。不少的爸爸在下班回家后,就直接玩起手机来,就算是陪孩子玩耍,也是手不离手机的。
当看到孩子自己在玩玩具时,就想着让孩子自己好好玩就行了,然后就自己玩着手机。
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在厕所一待就是半小时。总之,手机比孩子还亲!
爸爸因为手机而忽略了孩子,这无疑是一种冷暴力,孩子会感觉到爸爸是在敷衍自己,自然也不愿与其交流。
亲子交流被阻碍,孩子性格会变得孤僻、自闭。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模仿家长而来的。
倘若爸爸成天拿着手机在孩子面前玩,孩子自然也会有样学样。
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接触到手机自然也会容易上瘾,这对孩子的视力、人际交际以及学习特别不利。
对孩子来说,陪伴不仅仅是在一旁看着,而是要一起互动,如果只是刷着手机顺便看两眼孩子,这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更深,孩子会觉得爸爸不爱自己,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建议:放下手机和孩子多一些互动,适当的带孩子多阅读和运动。
给孩子安全感,不要让孩子觉得爸爸爱的是“手机”不是他。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看你,而你在看手机。
05CY故事
爱抽烟的爸爸
吸烟的害处是很明显的,有研究表明吸烟者各类畸形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尤其是唇腭裂及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较多,吸烟者吸入的尼古丁等有害化学物质直接限制胎儿的生长,会减少胎儿身体和脑中的细胞数。
孕妇的丈夫吸烟对宝宝不但对宝宝有损伤,同时将会提高发生胎儿畸形和死亡的几率。
对于初初中生的孩子来说,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发育,会觉得自己成为一名大人了,男生看到爸爸抽烟时,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去模仿。
当你发现时,孩子就会质问:“为什么爸爸可以?”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我们要求孩子遵守某种规则时,孩子会和家长进行“攀比”。
于是,很多家长都遵循“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的原则。
建议:为了孩子的健康和未来,爸爸们一定要减少吸烟的次数,甚至戒掉烟瘾,为孩子创造一个无烟的家庭环境。
即使戒不了烟,也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吸烟。
06CY故事
溺爱的爸爸
父爱与母爱相结合,给予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在孩子成年之后能够顺利地得到他人的爱与接纳。
在父爱母爱平衡的家庭里,母亲更多承担了哺育、照料、安抚的任务,父亲则承担了供给、保护、教养的任务。
但是,现在很多时候,母亲除了承担哺育和照料、安抚的任务外,还承担了教养的工作。
母亲由于长时间事无巨细地养育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也会更高,所谓付出更多,期望也更多。
父亲因为工作原因较少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所以会对孩子有一种补偿性质的宠爱。
只要有机会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爱。尤其是女孩子的家庭,父亲对女儿的溺爱甚至会比母亲更加极端。
为了让孩子开心。
会答应孩子的各种无理要求,无条件的让步于孩子,使孩子变得不懂宽容、不懂让步、更不懂的尊重别人。
很多孩子有时会变得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从而丢失了上进心。
建议: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承担,学会去努力,学会去成长,不断去突破自我,很多孩子是因为有了责任以后,才会长大。
07CY故事
常抱怨的爸爸
如果爸爸在遇上问题总要先抱怨一番才开始想办法解决,在单位经常发牢骚,在家里轻易不开口,一开口全是抱怨。
很难有满意的时候,对孩子也是抱怨,好像孩子的一切错误都跟他无关。
那么孩子可能会骨子里出现自卑,表面的自大,心底的敏感,脸上的无所谓。
什么都不敢和父母说,再多事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着。
从而导致孩子社交障碍,再好的天赋再多的想法不会表达,人情世故淡薄,明明内心重感情却表现很随意。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
爱抱怨是孩子一生的噩梦,还有一类父母,他会常常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很多爸爸平时没有关心孩子的学习,却总是抱怨孩子学习不好;要么就是怪学校的教育不好;怪老师的教学不好;更或是指责别人的孩子,是他们带坏了自己的孩子。
一般心思比较敏感的孩子,他们会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所以父母现在才烦心,还认为自己就是罪魁祸首。
所以这样的孩子一般在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在心理学上这种情况就是宁愿自己痛苦,也不想别人痛苦。
建议:停止抱怨,开始鼓励孩子,常抱怨,癌病变。当你学会欣赏时,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糟。
08CY故事
不讲信用的爸爸
父亲在孩子们的眼中是天空,父亲对孩子们的每一句话都像圣旨一般。
然而,许多父亲总是以时间有限和工作繁忙为理由,或者直接用欺骗的手段来搪塞他们的孩子,以为孩子还小,哄一哄就过去了。
比如孩子们想和全家一起去游乐园,父亲答应“下周末去”,但每次孩子们已经收拾好行李,兴高采烈地准备出门时,父亲总是消失不见。
诚信是人生立足之本。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当孩子没自我意识和人生观时父母就是孩子的照板差不多在0-15岁。一旦形成人生观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到很多时候再去打孩子骂孩子。为什么不想想孩子的习惯,人生观甚至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被父亲的行为所影响的。
建议:提升在孩子心中的信用值,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到,即便是此刻做不到,也要对孩子抱有歉疚并对孩子讲明白原因。
——END——
往期精彩:
女人最念念不忘的,是这五种男人,尤其是第四种
“连信息都不回你的人,就删了吧”
胡歌、陈道明:这世间从不缺精致的面容,缺的是谦卑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