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怡然曹国宏
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记者走进南阳市儿童福利院,记录多名“福娃”的生活点滴,体验保育员和特教老师的辛勤抚育,看他们如何用爱守护这一颗颗特别的小星星,如何教他们在学会生活自理的同时懂得友爱互助,成长为温暖的小太阳,用坚持和努力描绘出属于自己的彩虹人生。
开满星星的院子
每天早上6点,南阳市儿童福利院百合花保育室奶房的灯就会准时亮起,这周值班的保育员宋春爽和搭班的两名同事熟练地收拾起地垫上的铺盖,简单洗漱后,就开始烧水,为30多个孩子冲奶粉做准备。
生活在福利院的孩子大多身有残疾,不少孩子患有难以治愈的疾病,照护难度比普通孩子要大许多。因为保育室的空间有限,也为了晚上更方便照顾孩子们,保育员们晚上就在孩子们白天玩耍的爬行垫上打地铺睡觉。这一夜,3个保育员要隔一段时间得看看有没有孩子蹬被子,给3个月龄的宝宝喝夜奶,夜里12点多,有两个宝宝开始不停咳嗽,保育员给他们喂了水后才有所缓解;夜里3点多,盲童吴诗兰就咿咿呀呀地在安静的保育室里唱起歌了,因为对白天黑夜没有感知,还不会走路的她活动又少,所以有些睡颠倒了,保育员把她抱起来悠了一会儿才睡着。对保育员们而言,一晚上起来三五次再正常不过。
“早都习惯了,我们一值班就是一星期,生我闺女时,那天夜里发现‘见红’了我还睡在保育室呢!”年出生的宋春爽已在福利院工作了8年,说起当初的经历时一笑带过。
早上6点半,保育员苗传蕊端出一个放满奶瓶的塑料篮子,把冲好的奶粉分给孩子们。早上7点左右,他们开始给孩子们洗脸、换尿不湿、穿衣服,把孩子从小床抱到洗浴室的操作台上,洗完脸、换好尿不湿再抱回床上,找衣服穿衣服,然后整理床铺,分拣出当天要洗的被褥衣物。3个保育员像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一样,各有分工配合默契。而这还不是最忙的时候,这个季节每隔两天要给孩子们洗一次澡,那才是保育员们最紧张的时候。这一通忙完,孩子们就陆续下床活动玩耍了,直到上午9点特教老师和康复医师来接他们去上课。
“目前,在福利院生活的多名孩子基本是重残孤弃儿童,除社会寄养和外送就医的72名孩子,以及无法下床的孩子,85%都参与了康教课程。我们根据不同残障程度儿童的成长情况,将其编入小星星、阳光、彩虹三个特教学段,从身体机能的康复与运动能力发展、生活自理和独立技能培养、社会交往及智力认知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化康教培育。”南阳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郭建告诉记者。
每天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是“小星星”学段五个班的孩子共同上的课外活动课。“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请你要好好爱护我,像热爱山川的辽阔和美丽的江河……”伴着操场上欢快的儿歌声,年龄小的孩子在老师的照看下玩滑滑梯、跷跷板,手扶助行器的孩子跟随老师一步一步认真地练习走路,腿脚不灵便的孩子吃力地推着轮胎朝终点前进,坐在轮椅上的孩子单手转动轮椅,向前接住老师传来的足球……这些场景与我们在普通的幼儿园里看到的是那么不同,但好似又没什么不同,欢笑、嬉闹、偶尔争抢玩具,这本就是属于他们的快乐。
热身活动后,孩子们回到教室洗完手,生活老师早已为他们准备好温开水,喝完水,食堂做的营养餐也送到了。孩子们排队领餐具和饭兜,盛好饭后再各自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吃完饭后再把餐具分类放入餐具收纳车里。老师在数学课上,教孩子们认识数字和水果,在阅读课上,带孩子们学习《等汽车》,教孩子们按秩序排队上车、下车……
“一个特殊孩子一生要学会的技能点有个,比如穿、脱裤子,要教会孩子认识裤子的前后、正反,大小便时穿、脱、提、拽裤子到哪个位置,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漏掉,所以这对孩子和老师的耐心都是一种考验,每当看到孩子们学会一项新技能时,我心里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南阳市社会福利院特教科科长王娜动情地说。
从保育员、特教老师到康复师,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有尊严的生活在这个世界。如果说,福利院的孩子是散落在人间的小星星,那么守护在他们身边的这些人,正用自己身上的光和热点亮这座开满星星的院子。
阳光下绽放的花朵
阳光学校有一周的课程是学习和“口”有关的词组,有“口令、口哨、口水、口红”等,还认识了牙膏、牙刷、牙杯等刷牙用品,同时在生活适应课上,老师教孩子们练习刷牙。在学习、训练和生活中表现好的孩子,老师会奖励笑脸卡,累积的笑脸卡可以当作积分,在福利院的阳光超市购买零食和玩具。
每节课后,都会有值日生自觉地擦黑板、收拾教具。“我是班里个子最高的,黑板上边只有我能擦到,我还是大姐姐,要帮助弟弟妹妹们!”说这话时,一(1)班的黄莹莹满脸自豪。12岁的黄莹莹已经快一米六高了,每次下课后,她都会帮值日的小同学一起擦黑板。一(1)班的带班老师李姣告诉记者,班里的12个孩子,年龄从6岁到17岁不等,可智力发育水平只有六七岁,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有3个孩子需要坐轮椅。可如今这些孩子通过学习和训练,不仅逐步学会了生活自理,也学会了帮助照顾身边的人。
几天的接触中记者发现,吃饭时,身体好的同学会帮行动不便的同学打好饭,上体育课时,他们会自觉推着坐轮椅的同学去操场,吃完饭大家会排队去洗碗,公用的锅和勺子由每天的值日班长负责清洗。这些举动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已经无需老师去提醒。
记者去洗手间时,遇到了右手和右腿发育畸形的脑瘫女孩赵姜欣,她在厕所小便后,又蹒跚着走到洗手间的角落里拿来拖把,将便池周边的地板拖干净。我好奇地问:“你每次上完厕所都要拿拖把拖地吗?”女孩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不是的,我刚才尿到地上了。”那一刻,我看到了一双无比纯净的眼睛,也更加坚信“没有可怜的孩子,只有可爱的孩子!”
素养和习惯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南阳市社会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贺荣久说:“福利院的工作是个良心活,虽然我们目前的硬件设施和养护人员配比都亟须提升完善,但我们始终秉持的一个信念就是,不仅要把孩子养活,更要养好,在培养其生存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学会友爱互助,无论将来留在福利院还是回归社会,这些孩子都能生活得有自尊、有自信!”
未来如彩虹般多彩
今年春天,福利院从阳光学校里选出5名条件较好的孩子组成了“彩虹班”,以真实性社会化环境为基础,开展社会实践技能培训,以提高孩子们的社会意识,锻炼孩子们的社交能力。
虽然开课时间不长,但孩子们的变化和成长已经非常明显。体育老师王淑阳通过做游戏带他们认识地名,学习算账,党小宝和户然玉各养了一只小狗和兔子,每天喂食、送水,清理笼舍,照顾得无微不至;音乐课上,听力几乎为零的周亚歌却能捕捉到钢琴的律动,弹奏出《欢乐颂》的动听旋律;在李茜老师的指导下,党小宝学会了制作奶茶、柠檬蜂蜜水等好几款饮料;户然玉在同伴的协作下,制作出了许多漂亮的发卡和发带,准备等到福利院开放日的时候做现场义卖……
谷雨过后,彩虹班的孩子们在教室前开垦的一小片空地上,种下了红薯、番茄、向日葵,拔草、浇水、捉虫,日日精心呵护,我们在一起等待它们开花结果。
本文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