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婆婆杜永彩事迹材料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求人们不仅要尊敬自己的老人,还要尊敬社会上所有的老人。家住镇坪县洪石镇洪阳村一组的杜永彩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今年67岁,是一名退休的小学教师,在工作中,她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在生活中,她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的高贵品质。
自成家立业后,便主动承担起了赡养父母的所有重担,二十几年来,她自觉自愿,无怨无悔,对二位老人照顾的细致入微。她常说:“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不能和老人计较小节,尊敬老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虽然有些话年轻人不爱听,但绝无恶意,我们要耐心听,等听完再作解释,这样就会化解误会。她对孝的理解是:“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她矢志不渝的用自己的大爱使得父母舒心愉快地度过了晚年。
今年94岁的杜顺风,是她的母亲,自她的儿子们搬迁至外省,便在女儿家一住就是十几年。老人年纪大,吃不动硬东西,杜永彩家里的饭菜都是尽可能煮得稀烂以后才吃,她家的豆腐制品和炖鱼是出了名的美味。“因为老年人爱吃,常常要做,做得多了,就自然熟练,美味。”这是杜永彩的原话,怎样爱戴老人由此可见一斑。杜老在87岁时患了脑瘤,这个眼角爬满皱纹的女儿、女婿,倾尽了所有的积蓄,将老人送进了手术室,更是在老人住院的一个多月,寸步不离的守护在老人的床前,擦脸、喂饭、按摩、烫脚、洗衣、倒大小便,照顾的无微不至。
在她长期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也懂得了孝老敬老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不仅照顾好自家老人,对有困难的孤寡老人、留守老人、五保老人也是给予热情的帮助。年冬天,年逾70岁的五保户龚方友突然一夜间双目失明,夫妻两接到消息,背起他就去了还有好几公里的卫生室,照顾着打针、吃药、送饭,直到好转;年冬天,村里的孤寡老人被车撞,伤口流血红肿,卧床不起,肇事者逃逸,杜永彩干脆将老人接到了家中,同丈夫一起悉心照料。
孝敬父母,与丈夫相濡以沫,用真诚的心去关怀身边的老人。她用实际行动感动了许多人,带动了许多人,成了三里五乡孝老爱亲的典范和榜样。
好婆婆陶虹事迹材料
在美丽的山城镇坪有这样一个女子,性格象山一样的厚重,胸怀象海一样宽广,脾性如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对生活的坚持如日月一样的恒久。医院一名普通的,退休的医务工作者--陶红。
陶虹于年毕业于西安卫校检验专业,毕医院化验室工作,一干就是40年,为主管检验师,曾担任检验科科长,医院的检验事业奉献一生。她有一个卧病在床30多年的丈夫,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媳妇,还有一个4岁多的小孙子组成了一个快乐的家庭。
小儿子3岁的时候,一场马拉松式的“类风湿”病,令马师傅的双手、双腿剧烈疼痛,四肢关节逐渐慢慢变形,生活不能自理。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陶红一边坚持自学,一边和丈夫踏上了漫漫求医路,为了做到家庭工作两不误,她要早起晚睡,每天要给丈夫按摩、泡脚、擦澡,同时还要精心教养一双儿女。年,丈夫突发脑溢血,30多个日日夜夜,衣不解带的照顾,命保住了,可是后遗症使丈夫的活动更加受阻,全身不能动,神志不清楚。吃饭、喝水要一口口喂、睡觉要用抱上床。为了预防褥疮的发生,30多年的一万多个夜晚里,陶红都必须按时起来给丈夫翻身、擦背;为了方便,陶红学会了理发,天天都把丈夫收拾得干干净净。只要丈夫想吃啥,陶红就会想尽办法给他买,给他做。就这样30多年细心照顾,马师傅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
一双儿女也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成长的才貌双全,学业有成,女儿当了人民教师,儿子也成了一名林业干部,女儿出嫁了,儿子也娶回了当老师的媳妇。
自儿媳娶进家门已经有4年多了,她们之间从没有红过脸,吵过一次嘴。她们之间互敬互爱,相互关怀。孙子到来,家里气氛更活跃,她和媳妇你哄孩子我做事。看着小孙子一天天长大,一家人不知多高兴,多幸福,马师傅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每次全家都聚齐了,茶余饭后,坐在一起有唠不完的家常,一起畅想着美好的未来,真是其乐融融。每当走亲访友穿上儿媳买的新衣服别人赞叹时,她总是说:儿媳买的,儿媳买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她像个陀螺转不停,在职期间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时常教育子女,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周围需要的群众,每逢节假日,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用自己独特的、质朴的医务工作者的魅力,感染、号召着子女、邻里、朋友们相互帮助。她不仅是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也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个好婆婆。
好婆婆陈世英事迹材料
陈世英是平利县老县镇老县村人,今年49岁。上有70多岁的公公婆婆,下有两个刚入幼儿园的外孙女,儿子儿媳在外务工,公公婆婆身患高血压和冠心病,家务重担全部落在陈世英一人头上。自儿子结婚3年来,婆媳关系相处融洽,成为村里公认的好婆婆。
好婆婆年轻的时候必然是一个好媳妇,陈世英从外村嫁到夫家已经30年了,这30年来她与丈夫从未吵过架,左邻右舍常以她为典型来教育别人。
好媳妇到老了终究会是个好婆婆,女儿出嫁,儿子结婚后的三年里,家里的大事小事基本全靠陈世英操持,大家难当,尽管她只有小学毕业,她的身上却具有家庭农妇的纯朴,她用自己的爱让这个家庭始终保持着一种祥和的气。
婆婆好不好还得是亲家和儿媳妇说了算。她的亲家也是村里有名的好人,他说嫁闺女其实是挑婆婆,婆婆好相处,闺女嫁过去就不会受委屈,就会有享不完的福。而对儿媳妇王娟来说,陈世英就是这样一个好婆婆,她说当初选择嫁过来,跟陈世英的好媳妇名声有很大关系,事实证明他们的眼光没有错。她和丈夫常年在外地务工,平时很少在家,家中的一切事务都由婆婆来打理。尽管她和丈夫很少在家,但是逢年过节,陈世英总是多多少少要给儿媳妇塞点零花钱,还总是说:“你们的是你们的,这是我和你公公的一点心意,你嫁到咱家里来,婆婆和公公希望你们能百年好合,不会让你受委屈”。尤其是她怀孕期间,婆婆对待她呵护备注,什么活都不让干,做饭的时候总是问想吃什么,然后再做饭,儿子出生后,婆婆又一个人承担起照看孙子的责任,喂奶粉,哄孩子,把屎把尿……儿子现在2岁了,活泼可爱,健健康康,还是婆婆一个人照看着,儿子和奶奶也特别的亲,她觉得陈世英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婆婆。
她是老人眼里的好媳妇,是丈夫眼中的好媳妇,是儿子眼里的好妈妈,更是儿媳妇眼里的好婆婆,她就是陈世英。
好婆婆粱存娥事迹材料
她是老人眼里的好媳妇,是丈夫眼中的好媳妇,是儿子眼里的好妈妈,更是儿媳妇眼里的好婆婆,她就是平利县广佛镇香河村的粱存娥。
好婆婆年轻的时候必然是一个好媳妇,粱存娥嫁到香河村裴家已经30年了。这30年来夫妻之间举案齐眉,远近闻名,她善待自己的公公婆婆,邻里间也和睦融洽。同时她也是个好母亲,丈夫忙,总不在家,尤其是孩子小时候,她一个人拉扯着儿子,劈柴,跳水,做饭,耕种,除草……忙完家里忙地里,照顾完小的照顾老的,真真正正做到了一个好媳妇,好母亲应尽的职责。
好媳妇到老了终究会是个好婆婆,儿子结婚后的几年里,家里的大事小事基本全靠粱存娥操持。用梁存娥的话说,人这一辈子,少不了沟沟坎坎,有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她什么也不图,只要孩子健康,全家平安,和和睦睦的过日子,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她也心甘情愿。
她说:“都是有闺女的人,辛苦二十几年将闺女拉扯大,嫁到别人家,谁不指望闺女能碰到个好婆婆啊,将心比心,我能不对儿媳妇好吗?况且我和老伴不能动弹了还指望儿媳妇照顾呢,等将来我和老伴入了土,儿子就要靠儿媳妇照顾下半辈子了,对儿媳妇亲,其实是对儿子好啊。”就是坚信着这么质朴的道理,她对孩子们的付出也换来了儿子儿媳的孝心。特别是儿媳,知道婆婆一向是把自己当闺女看待,也知道一向对她都很关爱,从各方面都能理解婆婆的苦心,同时也增强了儿媳一心一意把持好家庭的决心。她们家6口人,她丈夫裴修成,儿子裴涛长期在外务工,她就和儿媳俩在家里负责生产和家务及孩子。通过在家养猪、养鸡、务茶、粮食、做小工等,年经济收入五六万元。加上两个在外务工的,一年下来,全家收入10余万元。家里有了存款,盖起了两栋新楼房,经济条件和居住环境有了显著的变化。连她自己都说,她是越奔越高兴,越奔越有力,日子越过越快活了。
好婆婆夏清莲事迹材料
夏清莲是一个扎根西藏工作了近30年的老建藏干部,出生于平利县广佛镇的她,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奔赴祖国的边疆西藏工作。年,夏清莲回到故乡,定居在平利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年轻人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主动放弃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要么白手起家经营个体工商户,要么前往沿海城市去淘金,想尽一切办法来改善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而她却在这个时候去了艰苦、偏远的西藏,全身心投入到了建设祖国边疆的重任上来。
长期在高原工作,摧残了夏清莲的身体,使得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近十岁左右。岁月虽然摧残了她的外表,但却没有摧残那一腔母爱,一腔热血、一腔情怀。在她身上,既有陕西农村妇女那种善良、朴实、埋头、苦干的优良品质,也有西藏妇女那种真诚、大方、热情、无华的美。夏清莲的儿媳说:“在未出嫁前,我总认为婆媳关系是世界上最难处的关系,但是自从我嫁过来之后,我才发现,没有什么关系是比婆媳关系更加容易相处,每当我回到家,婆婆总是一脸慈祥的微笑迎我进门,在出去上班时,总是一句句叮咛和嘱付,让我感觉到无比的温暖。”夏清莲的儿子也在西藏工作,一年只能回家探亲一个多月的时间,因此,夏清莲就主动承担起了儿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嘘寒问暖、洗衣做饭、带孩子,样样不落。在孙子生病住院时,日夜守候在孩子身边,半步不移;媳妇上班后,她牺牲了自己安享幸福晚年生活的机会,悉心照料孙子。
夏清莲还有着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现在虽然退休了,也在领取退休金,衣食无忧,按理说应该到了享受的时候,但是她一件衣服能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对自己总是很苛刻,但对他人却是很大方,谁家有困难了总是第一个出手帮助,谁家有事了总是第一个帮忙,从来不说一个不字,就算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成全别人。
夏清莲总是说:“这么多年援藏,后悔肯定是有的,上没有对父母尽到孝心、下没有对儿女尽到责任。”但是一双儿女长大后,也沿着母亲的脚步,继续在西藏为伟大祖国的兴旺发达做贡献,真是验证了那句流传在西藏干部队伍中的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好婆婆李林英事迹材料
李林英是平利县城关镇镇五峰社区居民,别看她已经71岁了,可精神头十足。
李林英和大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街坊们都说她对儿媳比对亲闺女还好。邻居们每次看见她和儿媳妇有说有笑地手挽手去市场买菜。家里的孙儿辈都是李林英一手带大的。孙女毛李杨今年21岁了,在西安上大学,每周至少都要给奶奶打三四个电话,相互问候,只要放假总要回来看奶奶。现在家里的孙子在上高中,由于儿子和媳妇都上班没时间管孙子,每天要调剂孙子的一日三餐,不但教育孩子节约,还给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讲如何的孝敬父母。讲她当年孝敬婆婆的事情,孩子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一向积极上进、热心助人,非常热心于社区的公益事业社区。几十年来,她都默默地去帮助有困难的人,谁的孩子生病了,她急在心里、痛在心里。今年邻里小康家儿媳生小孩她跑前跑后的帮忙,知道母女平安,才放心回家。她常说:“大家把关系处理好了比什么都好,人生只有这么久,大家要珍惜缘分,干嘛非得活的疙疙瘩瘩的。”大儿子的几位朋友,自与他们相识,相继成家、生小孩,她都无微不至地关怀,视为自己的孩子。二十几年了,现在她的“儿女”、“孙女孙子”们都识她为自己的老娘和奶奶,每逢过节他们回家看老娘。
就这样,多年来,她通情达理,持家有方,爱护晚辈,团结邻里,家庭和睦的事迹广为邻里所称道。
好婆婆姜昌翠事迹材料
年出生的姜昌翠,今年已经86岁了,是平利县八仙镇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现在和儿子住在一起。
对姜昌翠的儿媳来说,第一次见到婆婆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是她第一次登门见家长。姜昌翠为迎接这个家庭新成员的到来煞费苦心,她事先叫儿子打探好“情报”,精心准备了一桌子丰盛的菜肴。饭后,姜昌翠给了儿媳一个大大的惊喜,微笑着将一条亲手织的围巾戴上她脖子。那一刻,老公的爱、婆婆的真心、家庭的温暖将这个准儿媳对未来的惶恐和忧虑一扫而光。她说:“我不相信一见钟情,但我对婆婆却是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她。”
不仅是良好的第一印象,相处越久,越发能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发觉出姜昌翠的种种好来。儿媳妇刚进门的时候,家里就常常上演婆媳抢着干活的情景。从抢着做饭到抢着洗碗再到抢着做家务,抢到最后连换洗衣服也常被姜昌翠第二天起个大早,趁孩子睡着时偷偷拿出去,抢先洗掉。姜昌翠把家事一个人独包独揽,总让孩子们觉得过意不去。反倒是姜昌翠一个劲地开导儿媳:“你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太辛苦了,叫我一声‘妈’,今后你就是我的女儿了,不疼你疼谁去?”
姜昌翠非常能干,要洗衣做饭收拾家务,还要照看孙女,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她乐此不疲,把里里外外收拾得井井有条。姜昌翠还非常有心,每逢儿媳生日,早上一睁开眼睛准能吃到她煮的“长寿面”。婆婆也非常“偏心”,儿子儿媳如果发生口角,不问缘由她第一个批评的总是“儿子不好”,虽然有时的确是我任性。
儿媳说:“婆婆的好细数不尽,正是平凡生活里她母亲般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简短的叮咛、一抹温暖的眼神给了我无穷的温暖和生活的勇气,我能毫无顾虑、全心投入工作是因为背后有一个默默支持我的好婆婆;我能无忧无虑、享受幸福生活是因为我有一个通情达理的好婆婆。”
好婆婆马光银事迹材料
家住旬阳县红军镇茨坪社区七组的马光银一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家中的老人和女儿没有血缘关系,但这个家庭却以和谐幸福远近闻名。
今年67岁的马光银是这个家的女主人。年,她的儿子在煤矿不幸遇难,抛下一个6岁的儿子和28岁的媳妇张瑞琴,原本一个幸福的家,瞬间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左邻右舍都劝张瑞琴趁着年轻改嫁,然而,性情善良的张瑞琴不愿抛下一家老小,主动提出留在公公婆婆身边代替死去的丈夫尽一份孝道。善良通达的马光银老俩口看着年纪轻轻的儿媳守寡,于心不忍,加上张瑞琴身体原本不是很好,这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让体弱多病的儿媳妇一人挑着,她无论如何也看不下去,老俩口一商量决定把张瑞琴当成女儿看,并四处张罗为女选女婿,最终他们选中了勤劳善良的小伙子孙启贵。年底,孙启贵做了这个家的上门女婿,家里又有了顶梁柱,生活又有了新希望。年他们盖两层小楼,年孙启贵和张瑞琴又生下了一个女儿,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生活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张瑞琴患上了心肌炎、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生命垂危,住院治疗需十余万元的巨额医疗费,张瑞琴绝望了,决定放弃治疗。没想到马光银老两口立即拿出了5万元的养老钱,同时还贷了5万元的贷款,劝张瑞琴好好治病。张瑞琴看到头发渐白的婆婆,心里十分愧疚,马光银却乐观地开导,鼓励她勇敢面对疾病与灾难,放下思想包袱,积极配合治疗,经过手术,张瑞琴虽然从死亡线上回来了,但身体非常赢弱。当张瑞琴出院回家后,为了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马光银主动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每天除了给一家人做饭、洗衣服,还要照料年幼的孙女,但她从不怕苦,不叫累。她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村老人,但她却用农村妇女特有的勤劳、善良、纯朴,用她全身心的爱以及坚韧、执着、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撑起了这个家。
如今,马光银一家人已经彻底走出了失去亲人的阴霾,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在当地,提起马光银这个特殊的家庭,群众无不不竖起大拇指夸赞马光银是个贤良通达、勤劳善良的好婆婆,她用自己独特的、质朴的家庭妇女的魅力,感染、号召着邻里、朋友们,为当地的平安社区、和谐家庭建设树立了榜样。
好婆婆王连英事迹材料
王连英,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家庭主妇,今年56岁的她,本该是享受天伦之乐之时,32岁的儿子却检查出患上尿毒症。面对病魔,她从不言弃,与病魔抗争,用母亲最无私、最深厚的母爱为儿子撑起生命的蓝天。
王连英家住棕溪镇康庄村三组,五口之家,三代同堂。儿子正值而立之年,病魔不仅折磨着他的身体,更是对母亲精神的摧残。就在儿子生病的日子里,她用自己年迈的身体扛起家的重担,抱着与病魔抗争必胜的决心给儿子加油鼓劲,鼓励儿子积极配合治疗,坚定战胜病魔的信心。她一方面省吃俭用,在家里养蚕养生畜发展经济,狠下心让年迈的丈夫一人外出到建筑工地打工挣钱;另一方面四处求助亲戚朋友,贷款凑钱,带着儿子奔医院,找专家了解病情,进行化疗治病。
在她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凑了25万余元,经过两年多的化疗治疗,儿子的病情在一定程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据主治医生说,尿毒症患者必须要做换肾手术,手术医药费还需40余万元。她们一家都是普通农民,以种地为生收入微薄。为了给儿子治病,经济已经十分拮据,且负债累累。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给儿子做化疗的同时,她一岁多的孙女吉慧心,医院查出患先天性畸形脚病,必须马上做矫正手术,手术费又要10万余元。面对生活给予的接二连三地打击,王连英再一次选择了坚强面对。
王连英一家的事情得到了所在家乡棕溪镇党委政府的关怀,通过民政、合疗、大病救助等渠道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她所在村党支部也积极行动,在全村为她们募捐到了余元,但是这些对她们这个家庭来说只能稍解燃眉之急。
尽管遭遇如此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王连英仍坦然处之,坚强面对,想方设法给儿子和孙女治疗,在儿子面前只字不提,三年来,她一人默默的坚持、支持、奉献、等待着......
母爱,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在整个世界,只有母爱才是最无私、最深厚、最美丽的;也只有母爱才拥有最能让死神屈服的力量,她用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最深切、最浓烈的爱,为儿子撑起一片生命的蓝天。
治疗白癜风的方法白癜风有治愈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