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伍绮诗一定是一个很懂人们八卦心理的人,开篇的这一句很容易把人的好奇心勾起,莉迪亚是谁,为什么死了,他们为什么不知道?
想必读者也和我一样好奇,仿佛打开了一本侦探小说,随着书中的线索我们开始思考莉迪亚的死因。
从家人的回忆片段中我们隐隐觉得事情并不简单,每个人对莉迪亚的失踪都有自己的判断,而且都不一样。
当然,没有人愿意假设失踪的孩子已经死了,直到星期四早晨,警察抽干了湖水,找到了莉迪亚。
01
到这个时候,我们读者才和书中的角色在对于莉迪亚的认知上达成了一致,是的,不管什么原因,这个刚满16岁的女孩,莉迪亚,已经死了。
一个不会游泳的乖乖女,被发现死在了湖底,这是一桩离奇的命案,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耐人寻味。
接下来作者告诉我们,正如任何事一样,根源在于她的父母。她的母亲,玛丽琳,最希望与众不同,曾经也失踪过一次。
玛丽琳从小不愿意接受社会和母亲对于女性的成见,通过努力学习,寻找一条不同的道路,并在大学中和一位东方面孔的老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而讽刺的是,这位丈夫,詹姆斯·李,究其一生都在摆脱与众不同的形象,他所想所为,都是努力融入人群。
莉迪亚,我们这位可怜的女主角,就是这么一个矛盾家庭的孩子。
玛丽琳从未想过以这样的方式和女儿道别,而且是她最爱的女儿,但事实上,她对这个最爱的女儿并不了解。
她整理女儿的遗物,翻着女儿的空白的日记本,依然没有任何线索。她甚至不知道,她当年不告而别的失踪,对女儿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女儿为了摆脱母亲失踪的阴影,强迫自己成为了一个“乖乖女”。
02
玛丽琳是一个在理工类学科上有天赋的女人,但是由于她那个时代社会对女性的普遍成见,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她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了女儿身上。
看到这里,我心中一惊,多么熟悉的“剧情”!正如同样的“剧情”中的中国式父母,她对于这种寄托的简单的心思,也无非是“不想让女儿重蹈她的覆辙”。
玛丽琳的这种“一厢情愿的决心”,根本没有考虑过女儿自己的意见,只是她觉得,这是为了女儿好。
莉迪亚像一个局外人一样被安排了今后的人生,而这种霸权,竟是出自母亲自以为是的“爱”!
我隐隐觉得莉迪亚的死因清晰了起来,情节开展到这里,警察也暗示存在自杀的可能。
自杀?是的,其实到这个阶段几乎已经可以排除别的死因了。但为什么这样呢?莉迪亚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吗?后面展开的事实真相比那夜的湖水还要冷彻。
自从母亲失踪后又出现,莉迪亚已经学会了察言观色,尽量做到不让母亲失望,她唯一能够真实面对的人只有他的哥哥,这个在母亲失踪事件中的同盟。即使是对哥哥,她也无法表露心声,只能依靠某种默契。
而即使是这种卑微的羁绊,也随着哥哥内斯被哈佛大学录取而产生了动摇,父母的那种沉重而畸形的爱,像一团乌云笼罩在家中,内斯想逃,莉迪亚也想逃,但是——她没有机会。
03
别的女孩子生日收到的是精美的饰品,或者其它女孩子用的东西,莉迪亚收到的却一直是书,而且是她从未喜欢过的书。
为了讨好母亲,她只能假装喜欢,只能拼命压抑着情绪,多么让人心疼。
随着学习的内容越来越难,莉迪亚的成绩也越来越差,她完全不感兴趣,又怎能指望学的好呢?
终于,她的物理第一次拿到了不及格,老师要求她拿给家长签字,她的谎言继续不下去了。这又是多么大的心理压力!
随着真相越来越明显,我们看的越来越揪心,这个女孩,在所谓的爱的牢笼中,经历了怎样的折磨……尤其是看到她努力地挤出假笑,多么令人心疼。
最终我们看到了她对自己的妹妹汉娜说:“如果你不愿意笑,就别笑。”
看到她半夜偷偷一个人来到了湖边。
看到她“跨出小船,走进水中”。
我们看到了,正是莉迪亚父母的这种自以为是的“爱”,慢慢地杀死了她。
04
很多读者朋友在看了这本书之后都表示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这确实是一个以美国为背景的“中国式教育”的典型案例,我们也常在新闻或者身边看到被压力摧毁的孩子的例子。
很多家长在悲剧发生后才悔不当初,声嘶力竭中不断重复着类似的话语:如果能够重来,只愿孩子开心地活着,什么成绩啊名气啊都一文不值。
可是木已成舟,后悔有什么用呢?
不知道作为家长的各位,还记得第一次看见孩子的笑脸时自己的心情吗?是不是首先想到的是“希望这个宝贝快乐长大,身体健康所有的事情都如所愿”呢?
正所谓“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不忘初心”一直是多数人面临的艰难的挑战。
我想到了曾经看到过的一个笑话,关于著名的“小明同学”的:
小明因成绩不好,又被家长骂笨鸟,教训他要笨鸟先飞。小明很不服气,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家长问:第三种是什么?小明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小明的结局当然可以预见,但是在笑过之余,不免陷入深思,有多少中国式父母在不厌其烦地扮演着下蛋的角色?这样的亲子关系很多都会走向破裂。
难道非要等到无法挽回才追悔莫及吗?防患永远胜于救灾。
所以我推荐朋友们都看一看这本《无声告白》,这是一个警醒,让我们能够在精准的笔触中反省我们的教育,让我们深思应该如何用真心关爱我们的孩子。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我特别喜欢纪伯伦在《先知》中关于孩子的那一首诗:
论孩子——纪伯伦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当然,一本优秀的作品探讨的社会问题很多,相信在反思的过程中大家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