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恋父情结”,有这么一件事情:一位妈妈说到她12岁的乖巧女儿,在家里却有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她不让她爸离家,她爸刚一走,她就丧魂落魄,坐立不安,茶饭不思。我关心她,她冲我喊‘讨厌’。她爸一回来,她一切恢复正常。她爸给她买了东西,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搂着她爸亲个没完。当她发现她爸也给我买了东西,而且比给她的贵重时,她竟歇斯底里地哭嚷,弄得我们夫妻俩目瞪口呆……”
这位亲述者妈妈以为自己女儿精神出了问题,还打算带她去精神病院。
后来经过心理咨询师的系统分析,得出结论:女孩是恋父情结,而非精神病。
所谓恋父情结,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亲近父亲,疏远甚至忌恨母亲。这个表现一般发生在女孩3-6岁的时期;
等进入青春期,她就将对父亲的爱恋之情转移到家庭以外的男人身上,而且这些男人都比她年长很多。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也有恋父情结的例子。
如《心经》中,讲述了一名少女爱上自己父亲的畸形不伦之恋。主人翁小寒,终日幻想着成为父亲的恋人,她肆意勾引着自己的父亲,慢慢离间乃至扼杀父母之间的感情。
再如《十八春》中,也有一段讲述“牛犊之恋”的爱情故事。
这不禁让人遐想:这些是否源自张爱玲内心的某种投射?
而有意思的是,张爱玲在一生的婚恋中,都有着“恋父”的影子。
年2月27日,张爱玲与苏青一起接受《杂志》月刊特派记者的专访,她们谈到了“妇女、家庭、婚姻”等诸多问题。
张爱玲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男人“不宜早婚”,男人的婚龄应当比女方“大十岁或是十岁以上”“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
而她这一主张与她实际生活中的两次婚姻也是惊人地吻合。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胡兰成
她此生最爱的男人胡兰成,比她大十四岁。他们相遇的时候,他37,她23。
家世一般的胡兰成靠着小荃小慧,摇动一支笔杆,被汪伪政府瞧中,其用高昂的工资和不错的官位轻松将胡纳入麾下。
胡兰成因偶然看到张爱玲的作品《封锁》,被她超人的才情所打动,于是主动出击,拉开了一段“欲仙欲死”的恋爱序幕。
胡兰成很懂得揣摩女人心理,善于逢迎夸赞对方。这一招屡试不爽,所以一生俘获了无数女人的心,而自己却“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他在《今生今世》中说“爱玲极艳。她却又壮阔,寻常都有石破天惊。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得如同数学……她的横绝四海,便像数学的理直,而她的艳亦像数学的无限”……诸如此类的句子还有很多。
听到胡兰成如此赞美自己,张爱玲喜滋滋地说:“你怎这样聪明?上海话是敲敲头顶,脚底板亦会响。”她放肆地爱着胡兰成,崇拜着他,“在他面前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但胡兰成发现张爱玲本人完全没有她作品中那样看透世事的老辣,反而“坐在那里,又幼稚可怜相,待说她是个女学生,又连女学生的成熟亦没有”。
随着了解的深入,张爱玲依然“好像小孩”“调皮得叫人把她无奈”——就像女儿对父亲那样地撒娇。不知胡兰成有没有发觉这种现象之下的秘密?
张胡的倾城之恋随着胡兰成渣男的“表皮”被撕下而宣告终结,理性如张爱玲果断离开了胡渣男。
异乡的依靠——赖雅
赖雅是张爱玲到美国后认识的。他们相识于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那是年,张爱玲36岁,赖雅65岁,两人相差了29岁。
赖雅出生于一个德国移民家庭,是哈佛大学硕士,从小便有很高的文学天赋,有才华,风流倜傥,自由不羁。他选择了做自由撰稿人,高兴了就写点东西,不高兴就到处旅游。
但情况自年开始出现转折,因他不幸摔断了腿,还轻度中风,身体大不如前。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创作之路,非常可惜。
所以张爱玲认识赖雅的时候,他是一个又穷又病又老的男人。但是他们很快就确定了恋爱关系,这是为什么呢?
司马新在他所撰一书《张爱玲在美国》中,分析了张爱玲的心理:说她既寂寞又是片无根之萍,对未来心中无数,感到焦虑。这时热情又关心她的暖男赖雅出现,她自然就选择他作为依靠了。
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一段舒心安定的日子,尽管赖雅不时发病。
比如张爱玲38岁生日那天,赖雅陪着她一起外出到邮局发信,又在秋日凉爽的氛围中散步回家。晚上,两人又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刻不容缓》。回家后,张爱玲告诉赖雅,这是她有生以来最快乐的生日。
两人平时各自写作,然后一起上街购物,看电影等,过得还算安定。
但随着二人的经济状况越来越窘迫,以及赖雅病情的不断加重,他们最后不得不搬到了黑人区的廉价住所。
赖雅的最后几年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张爱玲只能一边照顾他,一边找各种工作兼职,过得十分辛苦。
年10月8日,赖雅离世。此后,张爱玲再也没有过任何恋情。
一生的偶像——胡适
张爱玲小时候的文人偶像有两个,一个是林语堂,一个是胡适。
她早就读过《胡适文存》,然后上中学的时候,又看了胡适作序的小说《海上花列传》,还有他写了三万多考证资料的《醒事姻缘传》。
胡适和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赖雅一般大,也是大张爱玲29岁。
张爱玲在去美国以前从未见过胡适,但是他作为五四运动的领军人物,在张爱玲心中的地位是神圣的。
年,张爱玲从香港给胡适寄了一本自己新写的小说《秧歌》和一封信,她的心情是惴惴不安的。
没想到胡适很快就回信了,他不但认真读完了《秧歌》,还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这给了张爱玲极大的鼓舞。
于是第二年她刚到美国不久,就鼓起勇气,拉着好友炎樱去拜访了自己的偶像。
事后炎樱也对胡适感兴趣,出去打听了一番,回来对张爱玲说:“你的那位胡博士不大有人知道,没有林语堂出名。”
张爱玲立刻站住来维护自己的男神,说外国人哪里知道五四运动对中国人有多重要。
后来张爱玲自己又单独去拜访了胡适一次。他侃侃而谈,她则默默倾听。胡适善交际,他讲一个话题,发现张爱玲不太了解,就立刻换一个。如此往复。
这些都被张爱玲事后记录在了《忆胡适之》一文中,她说“跟适之先生谈,我确是如对神明。”
胡适后来还亲自去张爱玲住处看过她。当时她申请住在了救世军办的职业女宿舍中。那里是专门救助穷人的地方。
张爱玲请胡适到黑乎乎的客厅去坐,这么窘迫的情况,她只有不住地笑。而胡适倒不停地称好。两人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站在台阶上说话。
当时的情景被张爱玲事后细致地记录了下来:
胡适笑眯眯地望着赫贞江,“他围巾裹得严严的,脖子缩在半旧的黑大衣里,厚实的肩背,头脸相当大,整个凝成一座古铜半身像。我忽然一阵凛然,想着:原来是正像人家说的那样。而我向来相信凡是偶像都有“黏土脚”,否则就站不住,不可信。……我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可是仿佛有一种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适之先生。”
胡适离开美国后,两人仍保持着书信往来,张爱玲对胡适有种对父亲般的依赖。年,她还请胡适做担保人,成功申请到了去南加州亨亭屯·哈特福基金会去居住。
不得不说,她与胡适短暂的交集,让她凉薄的一生多了些实实在在的暖意。
爱人胡兰成、赖雅也罢,偶像胡适也罢,他们都是年纪超过张爱玲十岁的男人。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张爱玲是有一些恋父情结的?
但是众所周知,张爱玲和自己父亲张廷重的关系很差,她怎么会恋父呢?
张廷重吸鸦片、赌博、狎妓,一切满清遗少的恶习他都有沾染。他曾为了后妻,发了疯地打骂张爱玲,还将她软禁了半年,甚至扬言要开枪打死她。
张爱玲父亲张廷重张爱玲恨透了父亲,从此与他断绝往来,并说过:如果世界有光明和黑暗、善与恶、神与魔的对立,父亲必属不好的一边。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在张爱玲小时候,母亲就抛下她出国的事实。她的成长过程中是缺少母爱的,她和弟弟与父亲相依为命。
虽然这个父亲不是很称职,但她仍然记得父亲带她买点心;给她的《摩登红楼梦》代拟回目;表扬她做报纸副刊;和她在书房中聊文学……虽然他只是在寂寞时,才喜欢自己。但他至少陪着张爱玲在成长。
直到后来继母的出现,才打乱了她与父亲的关系。她认为继母夺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甚至为了她打骂自己,这对张爱玲的内心伤害是巨大的。
但她在后来的自传体散文《私语》中,还是流露出了她对父亲的留恋和宽恕,她理解父亲的寂寞。
张廷重(左二)此外,张爱玲的家族背景应也是她产生恋父情结的原因之一。
她的祖父张佩纶,比祖母李菊耦大了17岁。而她的曾外祖父李鸿章也比曾外祖母赵夫人大很多。这两段婚姻还算是圆满的。
但是自己的父母年龄是一样的,婚姻却如此不幸,最后走上了离异的道路。
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张爱玲的婚恋观:男方必须比女方大十岁以上,才是合适的。
(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