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过恋爱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恋爱来成长自己,通过恋爱来寻找将来可以携手共度一生的那个伴侣。青春冲动是美好的,温暖恋爱是甜蜜的,受伤成长是痛苦的。
首先,需要知道对待爱情的态度及观念决定了我们的爱情状态,也决定了我们对待恋爱的行动,甚至结果。但凡,家庭中父母和谐,家族中婚姻状况良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如果学习引导正确,那么,他对爱情的安全感,对爱情的积极思维就会较高,相反的情况就会很糟糕。
然后,异性相吸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条件的出现。科学家发现爱情和基因有关,一些人趋向于寻找和自己基因互补的异性,还有一些人趋向于寻找和自己基因相似的异性;一种是和性别有关的魅力,例如:男性的气质超然、女性的性感温柔。另一种是和性别无关的魅力,这种魅力男女都可以有,例如:长的好看、情感美好;一起有过一段美好的经历,彼此可能产生性吸引。一起经历过苦难,在苦难中相互帮助,给与彼此温暖的感觉,彼此也可能产生性吸引;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的人格,每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躲心底的“隐性人格”,也就是“影子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造成情人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追寻完整的自我,由于和拥有自己“影子人格”的人相恋能够促成自身人格的完整性;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之后,潜意识里会把各种面相和各种情感联系起来。例如:遇到过一个美好、善良的人,之后再遇到一个面相与他相似的人,可能就会觉得这个人也是美好、善良的人,因而可能感受到吸引力。导致强烈坠入爱河的已知因素包括距离、相似性、相互依恋和身体的吸引力,由此可以辨别出自恋与爱情仅仅相似。
当然,异性相吸有很多种,不同的个人需要,机缘巧合,现实利益等会导致形成不同种类的爱情,形成了不同的爱情种类。痴情的爱只包含激情、空的爱情只包括承诺、浪漫的爱情包括亲密和激情、伙伴式的爱情包括亲密和承诺、昏庸的爱情包括激情和承诺。下面这些爱情种类,有的畸形,有的扭曲,有的变态,有的奉献,不足而论:
游戏式:把恋爱看成是一场游戏,不太会专一,只是希望赢得“爱情游戏”;
占有式:一种强烈的、独占的、依赖的爱,这种爱易生嫉妒,极其强调双方之间的承诺和忠诚;
现实式:这种爱是非常理性的,非常现实、实用地看待爱,仅仅考虑是否来自相似的家庭背景、是否对事业发展有利、是否能成为一个好父母等等;
利他式:无私的、利他的爱,温柔、关爱、忠诚而且付出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
一体式:双方在共同的目标下勤勤恳恳工作、生活,就像周恩来与邓颖超,孙中山与宋庆龄一样;
伴侣式:双方在一起相互陪伴、相互关爱、分享彼此的悲伤和喜悦。较为普遍的一种,和一体式相近;
好朋友式:如同亲密的朋友关系,没有神秘感、缺乏冲动,多由普通朋友发展而来;
浪漫激情式:浪漫的、深情的爱,较大程度上以外表吸引为基础,以一见钟情为典型;
同性恋式:双方均为同性;
老少配式:其特点为年纪差距大;恋父式爱情、恋母式爱情;
异地恋或跨国恋(跨文化的爱情)式:双方所在环境地域文化存在差异;
柏拉图式爱情:纯精神的而非异/同性之间的肉体欲望的爱情,理想式的爱情观(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以上的爱情种类,我们并不能笃定的界定,哪一种才是最好的,当然有些种类的爱情甚至不能被传统观念理解,不被家人祝福。我们需要在爱情中成长,不断的寻找自我。完善的爱情包含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的情感部分,指情绪上的着迷,主要包含深厚的感情和性欲;亲密是爱情的动机成分,指心理上喜欢的感觉,主要包括联结感,紧密感和喜爱;承诺是指爱情的认知成分,指心理或口头的预期,主要指决定与另一个人建立长期关系。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恋爱的不同信念,决定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是否会影响他们对关系,以及伴侣的满意度。追求完善完美的爱情路上,我们笃定一点:在爱情中过于崇尚宿命,注定无法如愿以偿,爱情从来都是靠自己争取的,而不是等待就能等待来的。
一个女孩的心声——“小姐姐你好,我长这么大从没谈过恋爱,但我向往爱情,也一直相信真爱存在。我倒不是从没有过恋爱的机会,但就是觉得还没有遇到那个对的人。也有几次开始感觉还不错,但约会接触多了,又觉得差点什么。我的好朋友都劝我要求低一点,可我觉得自己的要求并不高。他们还让我别太执着,找个喜欢自己的、不反感的人体验一下,慢慢培养感情。但我做不到将就。可我也真的想恋爱了,为什么那个人就是不出现呢?”
研究指出,我们对爱的信念是相对稳定的,不会轻易改变。有一些人相信真爱,不愿将就,也有另外一些人认为感觉是可以培养的,没有一个特定的、唯一的“对的人”。那么,爱情究竟是一场宿命,还是培养与磨合呢?相信哪一种观点会让我们离幸福更近一点呢?
宿命型的人相信爱情是命运安排,命定之人是存在的:宿命型的人体现出了更低的开放性和更高的神经质水平,比较保守和敏感,他们害怕失败(“如果迟早会受伤,那我宁愿不开始”),他们对恋爱及伴侣有很多的、具体的想象或要求。他们相信一见钟情,注重第一印象,并认为一段关系只有“命中注定”和“不适合”两种情况。他们总因为对方某一点满足了自己对“对的人”的想象,以为对方就是那个人,他们会很注重一些很小的信号和细节,并坚信可以通过这细节推测对方以后的行为,准确预测这段关系的未来。比如,“一个刚在一起就不秒回我的人,以后肯定连我消息都不会回”、“没有删前任的绝对是渣男”。接着又在迅速进入关系后发现对方不是自己想要的人,他们时刻在评价、检验和考核对方,看对方到底是不是那个“对的人”。当关系已经稳定,他们基本确定对方就是“那个人”时,遇到矛盾他们容易过激反应——难以接受“对的人”怎么会这样?一开始怀抱高期待的他们,就会在进入关系后不断给对方“扣分”,会因为一些非常细节的事想要分手或者彻底抛弃关系,因为他可能不是“对的人”。他们容易陷入轻易给伴侣或是一段关系下结论的情况。当宿命型人发现恋人和自己理想中有差别时,会因为这种落差而感到深深的失望。这种落差会真实地影响他们对这段关系的满意度,这是因为宿命型认为关系中对另一半的投入、承诺和爱应该是一步到位的。他们眼中的“宿命”是电光火石,是一见钟情,是“见到他的第一眼就在内心和他走完了一生”。但,就像上面提到的,他们一直在评估和审核对方——自己都做不到一步到位的投入和承诺,却如此要求他人。他们总是担心对方是错的人,所以遇到了困难和冲突,他们只想早早抽身。宿命型的人通常无法区分对爱情的理想与现实,对于爱的认知是不切实际的(与自己完美契合的、“对的人”是不存在的,且契合与否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状态,随着个体成长及环境变化,双方在价值观、个性等方面都可能发生改变。一个自始至终完美契合的对象,只可能存在于想象之中)。
成长型的人更高的责任心和宜人性水平:成长型的人更愿意承担责任,擅长与人相处,他们想要成功(“哪怕终不遂我愿,试过就不后悔”),他们对伴侣和关系没有太多具体的要求。即使他们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想象,但这些想象并不影响他们的实际行动。他们相信感情可以培养,愿意抱着“相处看看”的心态开始一段关系。他们相信日久生情,也更加接受朋友变情人的情况。他们更加接纳对方的优点与缺点,在一开始相处和磨合时,更多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发,怀着从新认识一个人的心态,发现对方的特点,而不太想“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关系中整体上是积极主动的。他们会主动地去发现关系中的问题,很愿意和伴侣一起磨合,解决问题。他们不会轻易做出结束关系的决定,也不会轻易地给一个人下结论,或是在整体上否定一段关系。在他们看来,矛盾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被解决的。成长型甚至会完全分开看待理想与现实。比如,一个人清楚自己喜欢好看的人,但自己的伴侣长相普通,但他可以坦然接受:我喜欢外貌出众的人,我的伴侣并不是,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他。成长型人则会将这种落差解读为一种自己开始深入了解伴侣的信号,认为落差是由于自己正在认识真实的他。他们虽然可能也会有短暂的失望,但他们接受这种差距,并不仅不会因此给伴侣或是这段关系扣分,还会在日后相处中看到伴侣的改变和成长时给他加分。成长型的人之所以在爱中表现得更加积极和主动(包括关系开始前和关系进行中),正是因为他们渴望一段好的关系,并且不逃避犯错,也不害怕“试错”。在关系中更加能够去信任和依赖自己的伴侣,因而也更愿意和对方共同努力,并相信两个人可以共同努力,让关系变得更好。成长型的人纵然有更大几率获得长久、稳定的关系,但一味地相信矛盾可以解决,伴侣可以成长,也可能让他们陷入一段有毒的关系中无法脱身。比如,坚信一个对自己很差、劣迹斑斑的伴侣会改变,或是对一段实际上已经无可挽回的关系盲目乐观。
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哪一种恋爱观是“好的”,哪一种是“不好的”,它们各有利弊。不论处在哪一种的极端,都可能阻碍我们获得幸福。而最理想的恋爱信念则是宿命加上成长,各取所长。遇见喜欢的人不容易,遇到了,就要勇敢的去争取。年轻人不要害怕竞争,要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争取就要去用语言或行动表达这份喜欢,争取到了这次机会,你可能会获得爱情,最后你会发现,争取的过程会让你自己变得更美好,会让爱情变得更美好。
那,宿命+成长型,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呢?首先,是需要对另一半、对亲密关系有要求。宿命论的人对于另一半有很多的要求和想象。其实有要求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可以说是必要的。我的建议是,将要求化作一些明确、清晰的原则问题。比如,“他不能抽烟”、“他得是一个对我父母好的人”、“他必须要尊重女性”,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要求不能太高,不能太模糊,也不能太多。一个什么都想要的人,往往也是最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的人。另外,像宿命型一样重视“感觉”这件事也很重要。感情虽然是可以培养的,但面对一个完全没有好感、甚至反感的人,也能够把感情“处出来”么?答案大概是否定的。虽然有互相吸引的化学反应不一定就是真爱,但如果毫无化学反应的感觉,爱情显然也并不存在。不过,在确认了关系之后,我们就需要像成长型一样去经营。一段越来越好的关系,绝不是因为没有问题——看似没有问题的关系可能才是最不堪一击的。相对的,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问题,然后你们面对了这些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才促进了彼此的成长,也完成了这段关系的成长。完美的伴侣纵然不现实,可“足够好”的伴侣却是存在的。希望你能抓住那个“足够好”的人,一起成长成彼此那个“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