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少年时代,伟大感情并不像标有刻度的咳嗽糖浆瓶子那样易于掌握流量,常常对微不足道的小事反应过分,要么无动于衷,要么摧肝裂胆,其缝隙间不容发。这也类同于猛兽,只有关在笼子里是安全的可供观赏,一旦放出,顷刻便对一切生命产生威胁。”
这是著名作家王朔在作品《动物凶猛》中的文字,字里行间,都有压抑和暴躁的情感溢出。一个少年的情感面貌,一般都被父母的言行所牵动。而王朔这些关于少年时代的压抑情感,也同样来源于压抑的亲情。
一被剥夺色彩的童年
王朔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在辽宁。年开始创作的他,开始发表中长篇小说,包括《玩的就是心跳》、《无知者无畏》等。后来进军影视界的他也大获成功,年,他便以万元的版税收入成为“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第六名。这位无论从什么角度讲,都十分成功的作家、编剧,却在拥有着一个贫瘠而缺爱的童年。
没有爱的家庭是畸形的,而畸形家庭下的孩子,童年也几乎充满阴霾。在《南方都市报的采访》中,王朔曾告诉记者:“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形象威严的父亲若是拿起棍棒,那便无异于恶魔。
而身为军人的王朔父亲,则是将这恐怖形象演绎到了极致。打骂在很多家长心中,都是最为高效的教育方法。但他们只知道棍棒可以让孩子闭嘴,却不知道这会对孩子的童年造成怎样无法挽回的伤害。
王朔在《致女儿书》中这样写道:“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童年的裂痕延申到了未来,这条没有鲜血,却照样骇人,可以看出,长大成人后,这条本应结痂的伤痕依旧折磨着王朔家庭里的每一个人。然而,王朔的灰色童年,远不止来自于父亲的“家庭暴力”,扼杀他童年美好的人,同样包含了一个没有温度的母亲。
不单是母爱,就算是“爱“,王朔也认为她的母亲是不曾拥有的:“那是我妈理解范围之外的事,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不容许一个孩子犯错,无疑就是剥夺他的大多数快乐。母亲这样冷漠的形象甚至影响到了王朔的女儿,他的女儿王咪,同样也觉得自己的奶奶冷漠地像个“死人”,让人爱不起来,也不知道怎么去爱。
二弄不懂“亲情”的痞子
心理学中有这么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王朔一直在作家和编剧界都被称为痞子,然而,他那固执、偏激、事事都横冲直撞的性格都来源于他那不幸的童年。他也曾希望在他成年懂事之后,能够从母亲那里得到亲情的弥补。
然而,在一次访谈中,王朔曾问他的母亲,如果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母亲还会爱他吗,他的母亲却说,会举报他。这不是一个笑话,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凉薄,仿佛母亲的爱,只是来源于她理性的施舍,根本无关亲情。王朔对于亲情的缺失,终究是不能获得他人的救赎,所以他选择了自救。
很多人曾讲,在看完《致女儿书》后,他们知道那个情感翻涌、充满冲突的痞子王朔,已经远远离去了。而磨去他一身的尖锐的人,正是他的女儿,王咪。也许是因为从小对于亲情的缺失,王朔其实也不明白如何去爱他的家庭。这个痞子也曾那个不愿负起家庭的责任,与妻子离异,同样,他的偏执也曾伤害他的女儿。
知道有一天,王咪无疑地对王朔说:“做你的女儿真倒霉。”王朔才幡然醒悟,十三岁便跟随母亲去美国的王咪,同样也缺失着亲情的滋养。这让内心世界本就十分冲突和矛盾的王朔十分不安,他不懂如何表达。
但他的心的的确确一直是被自己的女儿牵着走,“我说我爱你,其实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和你生活在一起。一个女儿对好父亲的要求其实很低对吗,只要他能和自己住在一起,这一条没有,再说什么也只能称为虚伪了。”
的确,王朔对女儿赋予了无数的包容与关心,却唯独忘记了陪伴。这个“不负责任”而且十分别扭的父亲,甚至缺席了女儿的婚礼,一个人躲在家里喂猫。天不怕地不怕的痞子,却在爱的人面前怂到不敢露面,只是让陈丹青和冯小刚去到了现场。
就像陈丹青说的,他没有勇气站在女儿的婚礼上,因为他用自己的痞气和野心毁掉了自己和前妻的家庭,仿佛像女儿婚礼这样的圆满场面本身就与他这个人的气质不符,他便选择缺席了这个重要的时刻。
三没有救赎的缺席
亲情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就算是单纯的孩子也能感受出它的色彩?我想,亲情应该是一种需要感悟的本能加上有意识的责任,父母和孩子都应该有爱的本能,而责任,其实是爱的传递,从父母,向孩子传承。本能和责任一旦缺失一环,就会让亲情的关联破裂。王朔的父母错了,最初的王朔也错了。
但错了终究是错了,特性被定为痞子的王朔无法挽回,但他永远在尽力弥补对女儿的爱。但王朔并没有女儿那么幸运,自始自终王朔都没有获得过父母的理解。当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死死地盯着他害怕自己被抛弃时,王朔的内心却只能感受到无数的凄凉:“我需要爱的时候,你在哪里?”亲情,缺席了就是缺席了,就像时光从不会因为人的不甘而倒退,爱也无法反向流回一个人的童年吧。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