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本情感簿
有钱就孝顺,没钱就是不孝,这句话从听到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孝”,真的是这样吗?
会有这样纠结的人,无非是因为现实与理想、生存与道德的矛盾。
和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有关,父子(女)的关系,就是应该: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而现实情况是,当父母需要我们“养”的时候,我们早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子女身份,同时我们还是父母、是丈夫或者妻子,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没有人愿意做那个“不孝”的人,就算自己不在意,也会被铺天盖地的骂声淹没。
人到中年,我们的孩子或许正在读大学,或许刚刚结婚,或许因为一些意外,父母丧失了自理能力,而我们正处于一无所有的阶段,当自身生活都成了问题的时候,你真的还能“孝顺”吗?
今天,我们不妨聊一聊,有钱就是孝顺,没钱就是不孝,到底该如何理解。当我们遭遇了这种情况时,我们要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到与己无愧,与父母无愧。
01: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贫家中无贤妻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其实这两句话都是世间最让人痛心的事,但我们通常对后面一句相对宽容的多,因为我们都知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道理,别人会开解我们,我们也可以很快的从中走出来。
但为什么对于“久病床前无孝子”我们会那么抵触?
因为我们听过太多关于孝顺父母的故事和教育了,母爱如光,父爱如山,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并不单纯是付出与感恩的关系,更是回报与孝顺的关系。一个人如果对妻子不好,我们或许会看不惯,会轻视;但如果一个人对父母不好,不孝顺父母,我们通常都是敬而远之,不会和这样的人做朋友。
不是不能接受他不孝敬父母,而是我们不能接受自己会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会发自内心的觉得不孝顺就是一场瘟疫,会感染身边一切的人。
既然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句“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句子流传下来呢,这不是和古今的孝道相悖吗?
我们会歌颂“孝子伺候瘫痪母亲二十年”的主人公,但主人公四十多岁未婚,无存款、无亲友的孤独和落寞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提及。
这其中的无奈和纠结,是没有经历过父母卧病在床的子女无法理解的,是那些日渐衰老的耄耋老人极度害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话是“反人类”的,是“反社会”的,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所以即便有时我们会因为生活拮据而痛苦不堪时,仍是要做出一副“孝子”的做派。
但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人都是自私的,承认不那么孝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边做着“不孝”的事,一边还要向他人展现自己的孝顺,那才是真的畸形的“孝顺”。
02: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
这句话是《围炉夜话》里的一小段。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善”首重孝道,孝是百善之首,但主要还是要看一个人心里有没有“孝”,而不是看他做了什么不孝的事,不然,天下的贫苦人家就没有“孝子”一说了。
所以“有钱就孝顺、没钱就不孝”真的不至于让所有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他人,“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其实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看一个人是不是孝顺,不能光看他做了什么,主要还是看他心里有没有父母。
我的老家就有这样一对夫妻,夫妻俩本来就穷,一次男人父亲犯了脑梗,掏空家底却仍旧没能治好老父亲的病。因为脑梗,老爷子半身瘫痪,准确来说,只是一只手可以动,他的母亲年纪也大了,一个人根本无法照顾他父亲。
治病掏空了家底,他没有管老父亲,一个人外出打工了,他妻子则是在小镇上找了一份零工,只有下班了才抽空去看看老两口。
他们夫妻被邻居骂的可不轻,他们很少解释。但若是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他妻子如果做了什么好菜,一定会第一时间给公婆送去,担心父母冬天冷,男人还给老房子装了一台空调。
如果按照我们平时的认知,一定会觉得这个男人不孝,会觉得他妻子不孝,好像他们必须一天24小时守着才叫孝顺,但谁家的难,谁个人知道。
所以,看一个人是不是孝顺,不能看他光看他做了什么,要看他心里是不是有“孝”。否则穷人家的子女,能当得起孝顺的肯定寥寥无几。
结语
“有钱就是孝顺、没钱就不孝”本身没有任何值得诟病的地方。
你是更愿意做一个表面孝顺,但有什么好吃的好喝都藏起来的子女;还是做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孝顺,但时时刻刻念着父母的人?
所以,孝顺和钱并不冲突,我们要做的,是尽量权衡金钱与父母二者的平衡,得闲了就多陪陪父母,不得闲就少陪陪父母,实在脱不开身,雇人帮忙也可以,关键要看你是不是有这样的心思。
把父母和金钱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并不丢人。
有钱也有时间,而不管父母的,才是真“不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