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植芦笋的过程中,芦笋会有以下常见的10种表现异常症状,怎么预防这些症状的发生?以及如何栽培芦笋,要掌握哪些栽培技术?阅读此文大约需要花费您5分钟时间。
一、芦笋嫩茎生长异常的表现症状及预防措施。
◆空心笋。
(1)症状识别。
又称为嫩茎空心,嫩茎中间髓部薄壁细胞解体后形成了空洞,由嫩茎基部向上延伸,可用空洞直径大小来表明其受损伤程度。
①轻度(小)空心。
横切嫩茎,中心部分圆形空洞直径小于2毫米,其外形无明显变化。
②中度(中)空心。
扁圆形空洞直径超过2毫米而小于5毫米,其横切面不呈圆形而呈扁圆形,嫩茎中上部外表有不明显的凹陷沟纹。
③重度(大)空心。
嫩茎粗大,中上部膨大呈畸形,长椭圆形空洞直径超过5毫米,其靠近顶部明显变扁,严重时沟纹产生开裂,这种嫩茎丧失了商品价值。在白芦笋上易发生空心,粗大的嫩茎易空心,北方地区易发生空心。
(2)诱发因素。
在冬春季(特别是北方)土温偏低,或土质偏黏,或植株生长年限(株龄)长,或嫩笋出土时间长,或气温高时土壤中缺水,或土壤湿度偏大,或采笋期偏施氮肥,缺少磷、钾肥,或植株缺硼,均易形成空心笋。
不同品种出现空心笋的概率存在差异。
(3)预防技术。
种植良好芦笋的品种,是预防空心笋的第一道关口,在清园后或春季(3月下旬)对种植行适当培土10~15厘米厚,有利鳞芽安全越冬或躲过土壤低温期。早春采用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生长期喷洒硼砂溶液。在采笋期不偏施氮肥,后期适时浇水。
(4)注意事项。
当土壤20厘米深处地温稳定在16.5℃以上,土壤温差在2℃以下,嫩茎很少出现空心,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容易出现空心。
◆嫩茎开裂。
嫩茎开裂又称为炸裂、开裂笋,嫩茎采收前发生皮层纵向开裂,裂口呈褐色,其长度及宽窄不一。
土壤中水分供应不均衡(如在久晴干旱后突降大雨或浇水,造成嫩茎突然吸水,肉质部薄壁细胞膨胀,而表皮细胞不能相应膨胀而破裂),还有就是气温突然变化升高或者降低,或土壤中缺少磷钾肥,或追施氮肥过多等,均会使表皮开裂。
采取适时浇水,保持土壤相对稳定的含水量,高温时期提前适量浇水降低土温,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
(4)补救技术。
如果是芦笋嫩茎开裂严重的地块,可每平方米用1千克卤(盐),对水稀释为倍液浇灌。
◆畸形笋。
畸形笋是指形状不正常的嫩笋,如嫩笋头弯曲内卷,或嫩笋节间缩短等。畸形笋质地变硬,品质变差,失去商品价值。绿芦笋畸形笋出现较白芦笋多。
土壤过于板结,或土质过于黏重,或土壤中石块、硬土块较多等,易造成嫩笋头弯曲内卷。过度采笋,或采笋期气温过高、水分不足等,易造成节间缩短。
另外,有害虫为害及人为的机械损伤,或施肥不当,或培土时松紧不一致等,也可造成嫩笋畸形生长。
应查明原因后采取相应对策。如选择适宜地块种植芦笋,整地及定植时清除土壤中的石块瓦砾等硬物,施用优质有机肥料,保持土壤相对稳定的含水量,及时防治地下害虫,要避免过度采笋。
◆嫩茎硬化。
又称为嫩茎老化,嫩茎的纤维及组织木质化发硬,食后有残渣,商品性降低。
老龄植株或生长衰弱植株,或高温干旱,或缺乏氮肥,或培土过厚,或病虫为害严重,或不及时收获,或贮运时间过长严重失水等,均易造成嫩茎硬化。
要及时淘汰超过经济寿命的植株。应加强田间管理,保证肥水供应,促进植株生长。按标准培土,及时防病灭虫除草。适时收获,采后遮光保湿,及时销售或加工。
◆散头。
嫩茎顶端鳞片(包片)松散,品质降低。
高温干旱,或养分不足,或植株衰老时,容易造成芦笋抽生的嫩茎散头。
种植不易散头的品种,加强水肥管理,使植株积累充足的养分,到了翌年,芦笋就不易松散。
◆锈斑。
又称为锈斑笋,嫩茎白色表面出现一层橙色锈斑,降低商品性。
清园不彻底,土壤过湿或排水不良,或采收前施入没有腐熟的粪肥,或采笋时留茬过高而腐烂等,均可造成锈斑。
清园时要不留死角,严禁在培垄(土)前施用有机肥。采笋期间要避免土壤过湿或积水。采笋时留茬高度要适宜,追施腐熟有机肥时不要离芦笋太近。
如果是土壤中的镰刀菌侵染了嫩茎,也可造成锈斑。
◆嫩茎味苦。
嫩茎味苦(一种芸香甙物质)加重,降低商品性。
一般老龄植株及幼龄植株,或高温干旱,或田间积水,或偏施氮肥缺少磷钾肥,或土质黏重板结,或土壤pH偏酸,或有病虫为害嫩茎,或绿笋贮放时失水萎蔫等,都能使苦味加重。
对症采取田间管理措施。对苦味笋可切段后用清水浸泡后,再食用。
◆嫩茎变色。
又称为变色笋,主要指白芦笋(要求嫩茎全白)的笋尖变为紫色(花青素)。
阳光照射后嫩茎颜色变深,在沙质土和黏重土地块上种植,或者是嫩茎没有出土时,就遇到高温和干旱,或培土松,有缝隙漏光,或收获时笋尖已出土,或嫩茎新鲜度差等,均易造成变色加重。
选择适宜土地栽培良种,要使土壤细碎均匀疏松,遇干旱高温时要适时浇水降温,保持土壤湿润水分适中。培土后要把垄面拍细拍实,松紧一致。在笋尖没有露出地面时采笋。
◆弯曲笋。
嫩茎为弯曲状。
在嫩茎生长过程受到土块、石块等硬物的挤压或划伤,不能垂直生长,或往笋垄培土时紧密程度不一致,或在采笋后封穴培土软硬及坚实不一致,使嫩茎向松的一面生长,或嫩茎受虫咬或机械损伤使养分输送受阻,均易造成嫩茎弯曲。
培垄时应把石块拣净,硬土块拍碎,培土后要拍细拍实。采笋后回填土要与周围的土松紧一致。采笋时避免损伤周围嫩茎,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细弱笋。
嫩茎长得细小瘦弱,造成产量和商品性降低。
鳞芽质量低,或植株贮藏的养分供应不足,或温度偏高等,均易造成嫩茎长得细小。
要培育适龄壮苗,适当稀植,适量增施磷钾肥。采笋不宜过早,适当缩短采收期。每年采收后期及最后几年的生长期,应加强追肥浇水。
二、芦笋的栽培措施要点。
◆选择适宜品种。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选择适宜品种。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露地可在4月上旬至8月上旬播种育苗,特别是春季在10厘米深处地温稳定在15~20℃才有利于发芽,若采用保护地育苗可提前在3月上旬。
◆催芽播种育苗。
播种前用45~50℃的温水浸种,待水温下降后再浸泡24~36小时(每天换水1~2次),捞出沥干,用干净的湿布包好种子,在25~30℃条件下催芽,有10%的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条件好的沙质土壤作育苗地,每米2施腐熟有机肥千克、氮磷钾复合肥25千克,土肥混均匀,浇足底水。按株距10厘米、行距10~30厘米粒播(每穴1~2粒),覆细土2厘米厚。
若在保护地育苗,播后为25~30℃,出苗后白天为21~24℃、夜间为16~18℃,株高15厘米后全天放风,当外界气温稳定在17℃时揭膜炼苗。当苗龄达60~70天,有3~5根健壮地上茎,株高15~30厘米,茎秆坚硬,枝叶深绿,根系发达,有5~7个贮藏根时,即可浇水切坨定植。
◆选地施肥挖沟栽苗。
选择多年没有种植过百合科作物、棉花、薯类及各种林木,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条件好的沙壤土或壤土作种植地。每米2施入腐熟有机肥0千克,深耕35厘米,整细耙平,按1.6~1.8米挖南北向定植沟,沟宽40~45厘米、深40~45厘米,沟内施腐熟有机肥千克、氮磷钾复合肥50千克,与土混合15厘米厚,浇水沉实土层。
按株距30~40厘米、深度12~15厘米栽苗,覆土高出苗坨2~3厘米,及时浇定植水和缓苗水,待水渗下后再覆土。随着芦笋苗的生长逐渐将定植沟填平,使芦笋苗的深度保持在距地面10~15厘米。
根据天气和墒情适时浇水,夏秋季节温度高,要确保土壤有足够的湿度,又要避免积水,封冻前浇越冬水。
◆除杂草。
每年注意清除田间杂草。
◆科学追肥。
每米2追肥量:栽苗后当年8~9月施尿素10千克。第二年春季施腐熟有机肥千克和复合肥25千克,8~9月施尿素10千克和草木灰千克。
第三年及以后各年春季施尿素10千克和草木灰千克,在收获后施腐熟有机肥~0千克和复合肥50千克。沿植株根部23~30厘米,挖深8~12厘米的沟,施肥并覆土。在整个芦笋生长过程中一般每年施追肥1~2次。
◆小心采笋。
在定植后2~3年开始采笋(但要控制数量),从第四年正式采笋,每年采笋期可达20~80天(在采收初期每年采笋期应控制在40天以下),可连续收获15~20年。
若采收绿芦笋,其嫩茎长度为18~27厘米,顶部鳞片没有散开时,在上午7~9时和下午5~6时用镰刀或果树修枝剪在离地表2~3厘米处收获嫩茎,要避免伤口带土和其他杂物。
若采收白芦笋,需在早春嫩茎出土前培土厚30厘米左右成垄,在每天黎明或傍晚时采收,发现垄面表土出现裂纹,即在此扒土使嫩芽露出5厘米,用左手三指轻捏住笋尖以下3厘米处,右手持采笋刀距嫩笋3厘米处插于土中,使刀柄与地平面呈75°角,当刀上的标志刻度与嫩尖相平时,右手按刀同时前伸切断嫩茎(土内发出响声),左手将嫩茎提出,分级后放入箱内,用潮湿黑布盖严,再用湿土将采笋口封严拍实。
◆加强管理。
采笋结束后,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株丛健壮生长(应有3个月以上生长期)。在12月中下旬至翌年2月下旬,当茎秆全部枯死后及时拔除,清除落叶杂草等,彻底清园,集中烧毁。
总结
芦笋还是有一定的种植前景,在种植过程中,要对芦笋是种生长异常的情况,仔细区别并加以防治,掌握芦笋的栽培技术,种植出产量高质量好的芦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