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波:年12月出生,先医院小儿心胸外科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主任、心脏中心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维权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先心病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第六届专业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心血管学组付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第八届胸心外科专科委员会委员,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医疗专家顾问,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专家、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人。 胡雪玮 见到张海波医生的时候,他刚刚做完手术,讨论完病历。戴着一顶蓝底,上面画满彩色字母的手术帽子,看上去很卡通也很有活力。
“这是儿童医学中心的一项特色,我们的护士服上也有卡通贴的。”张海波认真地解释说:“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减轻小病人的恐惧感。”儿童医学中心的病人都是孩子,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成人都不一样。尤其是张海波所在的心胸外科,他们的病人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年龄小; 二是病情复杂。
“我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 张海波向笔者展示了一张照片。一个躺在手术台上的婴儿,旁边放了一只成人的手。按照比例来看,婴儿只比手大了一点点。“这是我的手”,张海波伸出他的右手,往照片上比了比,“低体重患儿本身只有这么小,他们的心脏就更小了。”在这么小而娇嫩的心脏上“动刀”,难度可想而知。说起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非常难的专业,张海波坦言,他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学医的男孩子,很多喜欢外科。当年毕业的时候,张海波觉得,相对于其他比较成熟的外科来说,小儿心脏外科只有十几二十年的历史,是个很新的专业,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与治疗,包括手术方案,都没有形成定势,比较有挑战性。
如今25年过去了,张海波所在的科室每年要完成多例心脏外科手术,他本人则是多例,平均每周7-10例。在这25年中,他主刀了全市首例“镶嵌式治疗”(Hybrid)技术治疗复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畸形;他掌握了微创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心内直视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新生儿闭锁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等内科介入治疗的技术,从而可以独立完成一些需要内科医生配合的“镶嵌式治疗”(Hybrid)手术;近期,他和他的同事还在探索镶嵌式“肺动脉带瓣支架”植入等国际领先技术,国内尚属空白的先进技术。“最重要的是降低死亡率” “镶嵌式治疗”(Hybrid)技术是国际上治疗复杂畸形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内外科医生同时进行手术,将内科的介入治疗与外科开胸手术“二合一”。张海波年就和同院心内科专家共同主刀实施了全市第一例”镶嵌式治疗”(Hybrid)手术并取得成功。自那以后,张海波开始探索如何独立进行”镶嵌式治疗”(Hybrid)手术。为此他学习了很多内科介入治疗的技术。
问起为什么外科医生要兼做内科的事情,张海波不无幽默地说:“多一门技术傍身,总是不错的嘛。”由于心脏手术的特殊性,心脏中心内外科的合作其实是非常密切的,配合也十分默契。但是,出于对病人的安全、术后恢复情况、甚至住院费用的节约等方面考虑,张海波还是认为,能独立完成的,就尽量独立完成。“最重要的是降低死亡率”。
以新生儿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为例,如果行传统的心外科纠治手术,死亡率是20%-30%左右,如果选择微创镶嵌式治疗:经右心室流出道穿刺,将扩张球囊倒入闭锁肺动脉,并进行扩张,则可以把对患儿的心肺功能的影响降至最低,手术死亡率则可以降到10%以下。
“国外更先进的心脏中心,很多都有专门的‘镶嵌式治疗’(Hy-brid)手术室。”张海波告诉笔者:“将造影机等仪器都放在手术室里,这样避免患者移动,将所有的心内外科干预性诊断和治疗放在一个空间,能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但是,目前国内仅几家单位具备这样专门手术室,因此,对一些相对简单的镶嵌式手术,由外科医生独立完成,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可使高风险患者得到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降低术后并发症,并明显减少医疗资源消耗。
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小病人,一岁以下占50%,病情复杂的占50%。目前,张海波所在科室每年要做镶嵌式治疗手术70-例,其中2/3左右是由外科独立完成的。“失去的病人更刻骨铭心”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有一首很有名的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里面有一句写道:“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一定是对病人充满怜恤、对生命充满敬畏的。
对儿童的治疗,除了考虑疾病本身,还要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问题。有些疾病随着患儿年纪的增长,需要做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手术。可能需要的手术次数以及手术的预后,需要涉及的术前、术后检查、随访等,张海波一般会很直接地告知患儿家长。多年经验告诉他,“直说”比“模棱两可”要好。
张海波的病人大都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病情危重、复杂。由于病人从初诊到手术到复诊基本上都需要好几次,张海波还考虑到了他们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年我们的病人有93%是外地来的,到了年,这个比例超过了94.5%。”张海波指出,因此,他能多看一个病人,就多看一个,“如果彩超什么的能当天做掉,他们就能多节约一点。”
在问及从医25年来,有什么例子是让他本人难忘的,张海波表情凝重地说,最难忘的不是成功的案例,反而是失去的病人。“你会时时刻刻去想,为什么会失去这个病人?到底是手术方法选得不对,手术时机做得不对,还是手术操作方面有些问题,这方面倒是时时刻刻必须去思考的东西。就像以前有人采访球王贝利,问他哪一个球最精彩,他回答,下一个球最精彩一样,成功的案例过段时间都忘记了,失败的案例则促使你时时刻刻去思索,什么地方不够完美,这样才会有进步的余地。”
所有的失去的病人都是值得反思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这样下次遇到类似的病例,才能尽可能避免再次的失败。医学是一门遗憾的科学,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医生犯了错误,但我们还是要不断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些病人失去他,会刻骨铭心,比成功的例子更让人记得牢。也正因为医生有这方面的思考,我们的医生才会有进步,我们的医学才会有进步。
很多时候,一个词就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失去”这个很有温度的词,被张海波反复提及。从他的眼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病人的离开并不是公式化的冰冷的“死亡”,而是经过努力,但是无力回天的“失去”。并且这种“失去”,将牢牢镌刻在外科医生的心中,时时惕厉自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海波所领衔的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心脏中心已医院中手术治疗小儿危重复杂先医院,死亡率降至2.5%以下,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该中心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也在国内首屈一指。作为心胸外科主任、心脏中心副主任,张海波本人已累计完成各类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余例,其中婴幼儿和复杂先心病比例占70%以上。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方面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但是,采访中,张海波反复强调他们的“TeamWork”(团队合作)。就像诗中所说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外科手术虽然更多是考验医生个体经验、判断力,但是如果没有完善的团队合作,仅仅靠一人之力也是不行的。
心脏中心是儿童医学中心最大的科室,包括护理部在内有多人,他们共同承担了手术和科研的任务。他们分为五个部分,有6个外科小组,每组2-3名本院医生和一些进修医生、研究生,每天在6个手术室做15-20台手术; 有3个手术监护组,每组对应2个外科小组,还有6个体外循环组和病房、重症监护护理部。
先天性心脏病属于结构的缺失。用什么材料来补是国内外研究的前沿。他们的研究团队围绕着分子生物学、人造血管、遗传学、人工辅助等方面进行研究,包括纳米材料的应用等都有所涉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高平行度纳米纤维电纺膜上的定向诱导分化及其机制研究; 新生儿复杂先心病围生期诊断和治疗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PDGFR 调控心脏干细胞修复受损心肌的机制研究; 小儿悬浮式离心血泵的溶血性能评估和优化;小儿悬浮式离心血泵的溶血性能研究等。
心脏中心的会议室摆了一幅“全家福”照片,这些研究“心”的医生在草地上,站成一个很有爱的“心”形。这是上海市总工会的“劳模工作室”,也是张海波为之骄傲的团体。
北京看白癜风专科去哪家医院好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