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罗征秀,徐秀娟.毛细支气管炎诊治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32(4)
毛细支气管炎是急性感染性细支气管炎,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高峰年龄为2~6月龄;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阵发性喘息、气促、胸壁吸气性凹陷(三凹征)、听诊呼气相延长、可闻及哮鸣音及细湿啰音。感染累及直径75~μm的细支气管,急性炎症、黏膜水肿、上皮细胞坏死、黏液分泌增多致细支气管狭窄与阻塞是该病的病理基础。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因为病毒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6月龄和高危婴儿有较高的病死率。现对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总结。
病原学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病毒引起,通常为嗜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病毒,其中RSV是最常见病毒,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RSV检测阳性率为50%~80%。其他病毒有副流感病毒(PIV)、冠状病毒、腺病毒(Adv)、鼻病毒(HRV)、人偏肺病毒(HMPV)、博卡病毒(HBoV)等。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有10%~30%为病毒混合感染,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更容易发展为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单纯RSV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住院时间更短。新近研究发现HRV感染阳性率仅次于RSV,更常见于1岁以上儿童,是导致重度毛细支气管炎及以后发生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
除病毒外,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也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
临床表现
症状
毛细支气管炎早期呈现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鼻部卡他症状、咳嗽、低至中等度发热,1~2d后病情迅速进展,出现阵发性咳嗽,3~4d出现喘息、呼吸困难,严重时出现发绀,5~7d时达到疾病高峰。其他常见症状还包括呕吐、烦躁、易激惹、喂养量下降,3个月的小婴儿可出现呼吸暂停。
体征
体温升高、呼吸频率增快、呼气相延长、可闻及哮鸣音及细湿啰音,严重时可出现发绀、心动过速、脱水、三凹征及鼻翼扇动等表现。
诊断
依据患儿病史和体格检查并进行病情严重度评估
通过患儿呼吸频率、精神状态、血氧饱和度、进食情况对病情进行评估,并进行动态观察。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推荐可以根据患儿喂养量、呼吸频率、三凹征、鼻翼扇动或呻吟、血氧饱和度、精神状况等将毛细支气管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评估发生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
与感染病毒相比,有学者认为临床危险因素在预测毛细支气管炎病情严重程度上更重要,目前公认发生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年龄12周、有慢性肺疾病、囊性纤维化、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咽喉功能不协调、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神经肌肉疾病、免疫功能缺陷、唐氏综合征等。有研究认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是发生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的最强预测因素,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和早产。慢性肺疾病因肺泡发育障碍、呼吸道损伤、机械通气等引起炎症和纤维化、高氧需求等,增加患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的风险。
不推荐常规采用X线或实验室病原学检测
对于典型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性的实验室检查和X线胸片检查意义不大,不建议作为常规。对典型门诊病例,检查结果似乎对疾病处理的影响很小;而在住院情况下,特异性的病毒检测已被用于可以成功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干预措施之一。但对于重症监护病房(ICU)的严重病例,出现并发症(如气胸)的患儿需行胸片检查。
住院与转入ICU指征
大多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表现为轻度,疾病呈自限过程,有条件时可以居家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