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两会”报导之一:政协委员吁建岭南文化研究所
广东本土音乐后继乏人!粤剧人材面临“物种群落”数量危机!这几天,参加省政协9届二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们,再次关注岭南文化传承中出现的新问题。
呼吁建立 “岭南文化研究所”
呼吁广东建立岭南文化研究所,在一些高校中开设岭南文化选修课。几天来,岭南文化的传承话题成为预会委员关注的话题,省政协委员、羊城晚报总潘伟文对此深有感触,并提交提案。
建立专门的研究队伍和人才培养,是宏扬岭南文化的时下所需。潘伟文委员认为,粤语、岭南文化名家名人、粤剧、粤菜、广东音乐、岭南画派、民风民俗是岭南文化包括的精华内容,但随着历史与时期变迁,其发展也遇到众多新问题。比如,粤剧编剧创作人材的短缺、广东音乐的后继乏人、一些独具浓厚岭南特点的民风民俗的保存等。还有作为岭南饮食文化精华的粤菜,风行世界各地,如何去糟取精?研究所就是要重点研究这些内容。
乐坛画坛 鲜见顶尖“广东货”
作为省内唯一演奏广东音乐的广东音乐曲艺团正面临“青黄不接”,而从星海音乐学院毕业来团的年轻人中,有的连广东话还不白癜风遗传会讲。在福建,大中小学都会把南音这1地方乐种放入课堂,泉州师范还有南音系,广东为何没有?本土音乐为什么后继无人?广东本土选手为什么获奖少?广东画院副院长、省政协委员伍启中称,广东国画目前面临一样的问题:在不少有竞争性的全国大赛中,广东本土的顶尖作品明显少于其他省。
潘伟文委员称,目前,广东已有一批宏扬岭南文化的传人,有一批很有成就的专家学者。现在的问题是,要培养出更多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大家、名家,出更多有影响的、可传世的大作、名作。他建议,岭南文化研究所归入省社科院的建制序列,省里每一年拨给一定经费,由该所牵头,作出研究计划,整合教育、理论、文化、、出版界等的气力,进行研究工作。
广东音乐 “出新”不一定“推陈”
“我们几年前就打报告,希望成立‘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这也是希望能把岭南文化传承和宏扬开去,中心目前已在酝酿中了。”省政协委员、星海音乐学院研究室主任余其伟说。
说起广东音乐近些年的式微,余其伟感触很多:“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编制不全,创作气力单薄,缺少专门的演出场地,生源和观众日渐流失等等,都是广东音乐目前面临的困难。”目前,广东音乐在广州地区唯一两家专业团体。余其伟说,在当代文明社会,如何使民族民间音乐成为“活的历史化石”,在现实生活中,在高雅的音乐会和博物馆中保持它的高贵和尊严,显示它穿越历史时空的鲜活生命,这是建设文化大省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余其伟委员认为,作为岭南文化遗产的精华,广东音乐的原生状态值得保存,而现在却中医白癜风的治疗遭到冲击与破坏,这是广东音乐和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的一个突出危机。“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不应当抛弃。
这与发展其实不矛盾,不能让山东孔林孔庙惨遭‘水洗翻新’的悲剧重演。‘出新’不一定要‘推陈’,我提倡‘保陈出新’:一方面可以结合时期特点创新,但传统的文化精华还是应当保持其原生态,使之成为我们永久的精神家园。”
好戏奇缺 粤剧难以盛唱
谈起粤剧式微的现状,广东省粤剧院副院长、政协委员梅小萍感慨很多,他特别认同只有大力培养人材,才能使粤剧重兴的观点。“就从事粤剧的专业队伍来看,编剧的紧缺无疑是最为突出的。”梅小萍委员说,“别的困难我咬咬牙想办法都可以办到,没有编剧我是解决不了的。”
老一辈编剧大多退休不再创作了,高素质的粤剧编剧人材今天可选择的前途又很多,人材大量流失,而再培养一个成熟的编剧最少要10年功。目前,广东粤剧编剧的专业人才不超过4人。“没有一个好的创作剧本,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戏剧艺术的成功发展。”梅小萍总结道。除去编剧人材的奇缺外,演员、音乐、舞美都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只不过表现出的结果没有编剧那样明显。梅小萍告知,其实粤剧人材面临的是一个“物种群落”的数量危机,决定了粤剧的兴衰。
岭南文化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粤剧又是岭南文化的1大精华。“粤剧今天在珠三角、粤西,乃至全部广东都有很大的生存空间。”梅小萍说,“粤剧最大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广东的市民文化,是最贴近下层人民的一种文化艺术情势。”对粤剧今后的发展,梅小萍委员表示乐观。由于建设文化大省的提出,让政府部门关注了粤剧的现状,和粤剧面临的人材、资金、体制等方面的困难,让粤剧有了再次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孙朝方 黄丽娜 尹安学 罗颖)
来自:羊城晚报,200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