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考点每日一记,建立重点知识体系最

倒计时4天

今日重要知识点

中医儿科学

第五章中医儿科学

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

考点一年龄分期的标准

1.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胎儿出生,称为胎儿期。

2.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3.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4.幼儿期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为学龄前期。

6.学龄期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学龄期。7.青春期一般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

考点二小儿生长发育

(一)体重测量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

6个月以下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

(二)身长(高)测定方法、正常值

身长是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长度。出生时身长约为50cm。生后第一年增长约25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2cm。第二年身长增长约10cm。2周岁后至青春期身高增长每年约7cm。进入青春期,身高增长出现第二个高峰,其增长速率约为学龄期的2

倍,持续2~3年。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推算公式:身高(cm)=70+7×年龄。

(三)乳牙和恒牙萌出时间、数目正常值

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和恒牙,乳牙出齐为20颗,恒牙出齐为32颗。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乳牙约在2~2.5岁出齐。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1颗恒牙。2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乳牙数=月龄-4(或6)

(四)囟门闭合时间

前囟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正常情况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

(五)头围和胸围的正常值

1.头围

足月儿出生时头围约为33~34cm,1周岁时约为46cm,2周岁时约为48cm,5周岁时约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2.胸围

新生儿胸围约32cm;1岁时约44cm,接近头围;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其差数(cm)约等于其岁数减1。

(六)血压与年龄的关系

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

1.收缩压(mmHg)=80+2×年龄

2.舒张压(mmHg)=收缩压×2/3

(七)小儿运动发育规律

粗动作发育过程可归纳为“二抬四撑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考点三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

2.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考点四察指纹

指纹的辨证纲要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考点五小儿中药的用量

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用成人量的1/2,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量。

第二单元新生儿疾病

考点一硬肿症(助理不考)

(一)好发年龄

硬肿症多发生在生后7~10天的新生儿,以胎怯儿多见。

(二)病因病机

硬肿症的内因是肾阳虚衰,外因是感受寒邪。本病的病变脏腑在脾肾,阳气虚衰、寒凝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寒冷季节,环境温度低,保温不够,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或有感染、窒息、产伤、热量摄入不足史等。

(2)低体温,全身或手足冰凉,体温35℃,严重者30℃,腋-肛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硬肿为对称性,依次为双下肢、臀、面颊、两上肢、背、腹、胸部等,可有凹陷性水肿。患儿不吃、不哭、少动,严重者可伴有休克、肺出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2.鉴别诊断

(1)新生儿水肿:生后任何时候均可发生,表现为凹陷性浮肿,但不硬,常见于眼睑、足背、外阴等处,皮肤

不红,无体温下降。

(2)新生儿皮下坏疽:多见于背、臀、骶等受压部位,局部皮肤变硬、发红、边缘不清,病变中央初期较硬以后软化,先呈暗红色,以后变为黑色,重者可有出血和溃疡形成。

(四)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

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

2.分证证治

(1)寒凝血瘀证

证候:全身欠温,四肢发凉,反应尚可,哭声较低,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局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位,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指纹紫滞。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2)阳气虚衰证

证候: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气息微弱,哭声低怯,吸吮困难,面色苍白,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皮肤暗红,尿少或无。唇舌色淡,指纹淡红不显。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味。

考点二胎黄

(一)发病特点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胎黄相当于西医学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生理性黄疸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3~4周。黄疸较轻(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

2)病理性黄疸出现早(在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发展快(血清总胆红素每日上升幅度85.5μmol/L或每小时上升幅度8.5μmol/L)、程度重(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消退迟(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消退后复现,3周后仍不消退。

2.鉴别诊断

(1)溶血性黄疸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可有贫血及肝脾肿大,重者可见水肿及心力衰竭。

(2)新生儿感染性黄疸表现为黄疸持续不退或2~3周后又出现。细菌感染是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3)阻塞性黄疸常见原因为先天性胆道畸形,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等。生后1~4周时出现黄疸,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大便颜色渐变浅黄或白陶土色;尿色随黄疸加重而加深,尿胆红素阳性。

(4)母乳性黄疸纯母乳喂养,生长发育好;除外其他引起黄疸的因素;试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胆红素下降30%~50%。

(三)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

生理性黄疸能自行消退,一般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治疗原则。

2.分型证治

(1)常证

1)湿热郁蒸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

3)气滞血瘀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治法:行气化瘀消积。方药:血府逐瘀汤。

(2)变证

1)胎黄动风证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质红,苔黄腻?治法:平肝息风,利湿退黄。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

2)胎黄虚脱证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治法:大补元气,温阳固脱。代表方剂:参附汤合生脉散。

第三单元肺系病证

考点一咳嗽

(一)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

1.发病特点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以婴幼儿为多见。小儿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分,临床上小儿的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嗽。

2.病因病机小儿咳嗽的病因,主要外因为感受风邪,主要内因为肺脾虚弱。病变部位在肺,常涉及脾,基本病机为肺失宣肃。

(二)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小儿咳嗽的基本治疗原则为宣通肺气。

2.分型证治

(1)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证

证候: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杏苏散或金沸草散。

2)风热咳嗽证

证候: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治法: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

3)风燥咳嗽证

证候:咳嗽痰少,或痰黏稠难咯,或干咳无痰,连声作呛,咳声嘶哑,鼻燥咽干,心烦口渴,皮肤干燥,或伴发热、微恶风寒、鼻塞、咽红等表证,舌偏红,苔少乏津,脉略数或指纹紫。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清燥救肺汤、桑杏汤。

(2)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证

证候:咳嗽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咯出,甚则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治法: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或清气化痰汤。

2)痰湿咳嗽证

证候:咳声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治法: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

3)气虚咳嗽证

证候:咳嗽反复不已,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寒,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痰。方药:六君子汤。

4)阴虚咳嗽证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润燥,养阴清肺?方药:沙参麦冬汤。

考点二肺炎喘嗽

(一)发病特点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喘,肺部闻及中细湿啰音,X线胸片见炎性阴影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二)病因病机

本病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或由其他疾病传变而来;内因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固。病位在肺,病机为肺气闭郁。痰热是其病理产物。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肺部听诊可闻及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常伴有干性啰音,如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2)新生儿患肺炎时,常以不乳、精神萎靡、口吐白沫等症状为主,而无上述典型表现。

(2)实验室检查

1)X线检查见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降低或增强,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也可出现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2)血象检查细菌引起的肺炎,白细胞总数较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若由病毒引起,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有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2.鉴别诊断

与儿童哮喘相鉴别。儿童哮喘呈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呼气相为主的哮

鸣音,呼气相延长,支气管舒张剂有显著疗效。

(四)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

肺炎喘嗽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原则。

2.分型证治

(1)常证

1)风寒郁肺证

证候: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呛咳频作,呼吸气急,痰稀色白,咽不红,口不渴,面色淡白,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

2)风热郁肺证证候:发热恶风,头痛有汗,鼻塞流浊涕,咳嗽,气促,咯吐黄痰,咽红肿,喉核红肿,纳呆,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治法:辛凉宣肺,化痰止咳。方药:麻杏石甘汤。

3)痰热闭肺证

证候:发热烦躁,咳嗽喘促,气急鼻扇,咯痰黄稠或喉间痰鸣,口唇紫绀,咽红肿,面色红赤,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显于气关。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毒热闭肺证

证候:高热持续,咳嗽剧烈,痰黄稠或痰中带血,气急鼻扇,甚至喘憋,涕泪俱无,鼻孔干燥,面赤唇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洪数,指纹紫滞。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

5)阴虚肺热证

证候:病程较长,低热盗汗,干咳无痰,面色潮红,舌红乏津,苔少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

6)肺脾气虚证

证候:久咳、咳痰无力,痰稀白易咯,多汗,易感冒,纳呆便溏,面白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治法:补肺益气,健脾化痰。方药:人参五味子汤。

(2)变证

1)心阳虚衰证

证候: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呼吸浅促,四肢厥冷,虚烦不安或神萎淡漠,舌质略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紫滞,可达命关。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

2)邪陷厥阴证

证候:壮热烦躁,口唇紫绀,气促,喉间痰鸣,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双目上视,四肢抽搐,舌红,苔黄,脉细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治法:平肝息风,清心开窍。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五)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1.诊断

(1)心率突然加快,婴儿180次/分。

(2)呼吸困难突然加重,呼吸加快婴儿60次/分。

(3)骤发极度烦躁不安。

(4)面色明显发绀,皮肤苍白、发灰,发花,发凉,指甲微循环在充盈时间延长,少尿或无尿。

(5)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心脏增大。

(6)肝脏迅速增大。

(7)颜面、眼睑或双下肢水肿。具有前5项者即可诊断心力衰竭。

2.治疗

(1)一般处理:给氧、祛痰、止咳、镇静及病因治疗。

(2)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首选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苷K或地高辛。西地兰剂量为每次0.01~0.015mg/kg,静脉推注或加入点滴小壶中,必要时2~3小时重复给药一次,以后改为地高辛洋地黄化。不严重的病例,一开始即可应用地高辛,口服剂量为:2岁0.04~0.06mg/kg,2岁0.03~0.04mg/kg。首次用化量的2/5,以后每6~8小时给1/5量;末次给药12小时后开始用维持量,维持量每日为化量的1/5,分2次服。静脉注射为口服量的3/4。危急者选用毒毛旋花子苷K时可先用饱和量的2/3,必要时2~4小时后重复使用首剂的半量。

(3)必要时可使用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

第四单元脾系病证

考点泄泻

(一)发病特点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

(二)病因病机

小儿泄泻发生的病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脾胃运化失职,致成泄泻。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病史。

(2)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多,重症达10次以上。粪便呈淡黄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如同蛋花汤;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夹少量黏液。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少、高热烦渴、神疲萎软、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5)大便病原学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2.鉴别诊断

痢疾(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有脓细胞、红细胞,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四)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

运脾化湿为基本治疗原则。

2.分型证治

(1)常证

1)湿热泻证

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2)风寒泻证

证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方药:藿香正气散。

3)伤食泻证

证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方药:保和丸。

4)脾虚泻证

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泻证

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苍白,脉细弱,指纹色淡。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2)变证

1)气阴两伤证

证候: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方药:人参乌梅汤。

2)阴竭阳脱证

证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方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转载请注明:http://www.xrmhc.com/cjzz/190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